《中国中医药年鉴》创刊40年始终承担存史鉴
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副主编曹锡康11日告诉记者,《年鉴》虽然几经更名自1983年成立以来,初心未变,始终以保存历史、汲取当代为己任。 、育人、弘扬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原司长、《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副主编李宇指出,《年鉴》是记录中医药上一年中医药发展情况。 这种记录并不是简单的转载。 而是由来自全国中医药各学科的权威专家和学科编辑,对今年数千篇有关中医药和科技成果的学术期刊文章进行了仔细比对和筛选,然后进行提炼和汇编。 它是全国中医药年度学术进步的综合反映。 是一本为中医临床和学术研究做出贡献的综合性、历史性、资料性参考书。
纪念《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创刊40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 (上海中医药大学供图)
在《中医药年鉴(学术卷)》创刊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2023年编委及作者大会上,记者了解到,40年来,共有26位专家参与了《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的编撰工作。年鉴》三十余年 国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史奇、全国名中医、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熊大敬等专家深圳名中医朱金山教授出席论坛并被授予“特别贡献奖”。
《中国中医药年鉴》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产业从被忽视到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也留下了中医药各领域和中医药成长的印记。医学工作者。学术体量是为了跟上学术发展的步伐,记录行业和个人的成长痕迹。” 石奇认为,“年鉴作为一面镜子,应该全面、全面地反映中医药教学研究进展和争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情况,重点呈现中医药发展、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学校的传承与创新、学科建设与发展,彰显了中医药在建设健康中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的贡献。”
谈及参与年鉴编撰的感想,熊大敬说:“我从1987年就参与了年鉴的编撰,至今已有30多年了。编撰团队在石奇教授的带领下,既有热情的人文情怀,又有严谨的研究精神,在编写《年鉴》的过程中,团队迎难而上,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大力支持。
曹锡康表示,下阶段将进一步发挥《年鉴》在加强中医药学术交流、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提高中医药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药品。 我们将紧扣中医药发展脉搏,做好《年鉴》的出版工作。 内涵建设,着力打造一本全面记录中医药发展历程、展示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的高水平学术著作。
李钰表示,全体编委、作者、学科编辑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擦亮《年鉴》这块“金字招牌”,进一步搭建好、用好学术平台,为传承、创新、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发展中医药。 贡献。 对于《年鉴》的未来展望,熊大靖认为,要进一步提升《年鉴》的行业影响力,将《年鉴》打造成“案头参考书”,让更多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人员中医药通过《年鉴》了解学术进展,在新思想中激发灵感。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