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30年,3000公里,测量“零差错”

测量   刘军   高铁   毫米   仪器  
财经网 2023-11-13财经热点
刘军华在少有人踏足的山川戈壁披荆斩棘、追求极致——30年,3000公里,测量“零差错”今年刚满50岁,刘军华就开始调侃自己“老了”。两个多月前……

30年、3000公里,测量“零误差”

今年刚满50岁,刘俊华就开始开玩笑说自己“老了”。

两个多月前,在勘察渝昆高铁川渝段一处施工现场时,刘俊华脚不小心摔倒了,还以为扭伤了脚。 他只需要休息两天。 从四川回到山西后,在妻子的监护下,刘俊华去医院检查,发现右脚脚底骨折。

队员开玩笑说:“刘队也有绊倒的时候。”

中铁十二局集团三连测量大队450名工程测量员中,80%以上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队长刘俊华确实是一匹“老马”。

工程测量是施工的“眼睛”,测量人员又被称为工程的“先锋”。 30年来,全国劳动模范刘俊华在人迹罕至的山河戈壁中披荆斩棘。 他曾担任青藏铁路、京沪高铁、西大西高铁等200多个重点项目的“眼睛”。 他测量了总长度3000多公里,解决了各种测量难题。 20余项伴随着一批批年轻测量员的成长。

近日,刘俊华因脚部受伤再次前往工地。 高铁飞驰,穿过崇山峻岭,尤其是他走过的路段。 施工现场就像放电影一样,每一帧画面都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一测准确”、“零误差”

找到测量点,用肩膀支撑三脚架前端,使机身与三脚架成15度角; 双手同时拧开三脚架旋钮,用力将三脚架打开至与肩膀平齐,使三脚架顶部中心点与地面标记点垂直; 固定全站仪器、调整精密气泡、旋转仪器测量目标……刘俊华30年来一丝不苟地重复着这一套看似简单的测量动作。

2007年,雅鲁高速公路工程需要修建10公里长的大相岭特长隧道。 从入口到出口,水平路线长142公里,最大高差2.1公里。 设计院只在进出口处设置了液位控制点,中间没有设置检查点。 刘俊华和同事们的工作量比平时增加了几十倍。

23天时间,刘俊华和同事每人搬运的重量超过10公斤。 他们架设仪器28000次,获得测量数据超过30万条。 但最终的计算结果与主管提供的数据不符。

不关闭数据意味着从头开始。

一时大家的心情都低落了。 有人建议:“也没有超出多少,而且是高速公路,没有高铁那么严格,修改一下数据报告就可以了。”

刘俊华坚决不撒手:“为了以后能睡个安稳觉,我一定要再考一次。”

回到车站,主管询问测量情况,刘俊华回答:“还需要再测量。”

在主管的再三追问下,刘俊华不好意思地交出了数据。 最终比分差距为29厘米。 没想到主管竟然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原来,主管担心测量人员修改数据,在刘俊华的原始数据上增加了30厘米。 事实上,刘俊华测量数据的闭合误差仅为1厘米,也就是10毫米,远低于95毫米的测量极限。

刘俊华解释说,每次使用1秒全站仪进行测量放样,规范规定测量2轮即可保证测量质量,但他始终坚持4轮及以上测量; 规范要求测量数据保留到毫米,但他坚持保留最后两毫米。

“测量应该是极致的,尽可能接近真实值。” 迄今为止,刘俊华保持着“一次准确测量”和“零误差”的记录。 诀窍是“比标准多测量一次”。

“创新是最好的‘捷径’”

2011年,京沪高铁覆盖数千公里的数十万块轨道板必须保持同一水平,精度误差必须控制在亚毫米级。 当时,轨板检测技术和设备由国外公司提供,价格非常昂贵。 刘俊华立志自主研发整套板材制板及检测系统。

经过对履带板的反复测试和论证,刘俊华发现,国外公司的核心技术是通过面与面的接触来检测履带板。 他提出将面与面的接触改进为与轨道板的三点接触。 这样既保证了工装的稳定性,又减少了测量接触面积,实现了更高的测量精度。

从模具安装、模具检验、轨道板检验到软件编写、工装研发,刘俊华带领团队一次又一次攻克难关,最终将误差从2毫米提高到0.3毫米,为公司节省了1072万元。检查费用。

在刘俊华的创新工作室里,20多台测量仪器整齐地排列着,其中有的仪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记者发现,这些“老家伙”身上都带着不少“小饰品”。

“现成的测量仪器与测量对象都是面接触,我们自制的平台利用磁球使测量仪器与测量对象进行点接触,有效提高了测量精度。” 刘俊华说道。

这些年来,刘俊华牵头开发了17项省部级工法,完成了120多项工艺创新……有人问他,“你是怎么想出这么多发明创新的?” 刘俊华笑着说,“本来就是想偷懒,事实证明,要想提高测量效率,创新是最好的‘捷径’。”

享受苦难的“摄影师”

业内人士常说,“做工程难,做工程测量更难”。

作为该项目的“先锋”,测量人员行走在没有道路的道路上,攀登很少有人爬过的山峰。 刘俊华在勘察路上经历过多次险情。

2008年夏天,在新福高速公路项目火焰山隧道施工现场,刘俊华和两名同事正在森林深处行走,突然发现五十、六十米外有一头豹子正在怒目而视。 突然,刘俊华全身紧张,出了一身冷汗。 他连忙低声提醒大家不要乱动。 难以忍受的时间甚至更长。 据后来估计,他们与豹子对峙了10多分钟。

还有一次,刘俊华紧急支持贵广高铁项目天平山隧道复测工作。 他们早上6点出发,行驶了约8个小时后,找不到出路,只好徒步上山。 经过近四个小时的徒步,当我们到达测量点时,山上完全笼罩在黑暗之中。 等我们收集完数据,天已经黑了。

下山的路上,几人屏住呼吸,静静聆听山林的声音。 突然,他们面前发出嘶嘶声,一条眼镜蛇抬起头,向他们吐出了核心。 有着多年野外工作经验的刘俊华并不惊慌,他克服恐惧,慢慢绕道,时刻做好反击的准备。

面对这份艰难又危险的工作,有人选择了辞职,但刘俊华却从中找到了乐趣:“与花钱冒险的同行相比,我们不仅冒险了,还拿到了工资,真是太好了。” ”。

早在20年前,刘俊华就开始了他的“第二大职业”——摄影。

雄伟的山川河流、无人区的野生动物、青藏高原的佛塔……平均每年旅行280多天的刘俊华,用相机捕捉到了极致的风景。 他开玩笑说自己是“测量员中最好的摄影师,摄影师中最好的测量员”。 与家人分享这些照片也成为他和家人之间一种浪漫的沟通方式。

这次休养期间,刘俊华拍摄了妻子种植的花卉照片,并将其变成了精美的手机壁纸。 这是他送给妻子的特别礼物……

刘建林 李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