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
11月13日至14日,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将在北京举行。主办方供图
无论从纵观还是横向来看,大运河都是一个积累极其深厚、成就巨大的存在。
纵观大运河,已经历了2500年的沧桑。 始于春秋,成于隋,盛于唐宋,采用于元,疏浚于明清。 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大运河承载了太多的历史,留下了无数的文物古迹。 它是流动的文化、活生生的遗产和正在书写的历史。 它连接过去、继承现在、创造未来。 。
航拍大运河杭州段繁忙景象。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放眼望去,大运河绵延 3,600 英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它是调节和平衡中国东、西、南、北社会经济、文化差异的大动脉。 正如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所说,它“保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不曾断绝”,成为支撑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本因素和战略资源,构成了一个多元人文的中国。众生。 文化景观成为承载一个国家兴衰的“命运之河”。 人类与自然互动、相辅相成的象征。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展示中华文明突出特色的活文化符号。 纵观中国地图,如果说长城是中国领土上的一座坚固而有力的城墙,那么大运河就是一座灵活通达的城墙。
晨曦中的江苏省大运河淮安段。中新社发 周长国 摄
开放、包容是理解大运河文化的关键词,多元、融合是其深厚而博大的张力和跨越2500年、绵延3600里的文化遗产。
“军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一半人都懂武歌。” 正是各地区人口沿着大运河向四面八方流动,带来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安徽剧团沿着大运河北上,与沿海各类型音乐交流融合,最终成就了京剧的精髓。 艺术家依托大运河完成了“北乐南传”和“南乐北传”,使昆曲在明清时期影响深远。 沿着大运河迁徙的画家,带来了南北雕刻技法和表现风格的交流和融合,使杨柳青年画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流传于世,成为传统。
资料图:观众参观天津杨柳青画。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大运河甚至“飘浮故宫”。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沿运河而来的不仅有故宫的神树、保和殿的汉白玉、铺地的金砖、筑城的青砖。以及无数奇珍异宝,还有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等多元文化,百花齐放,交融在一起,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饶。紫禁城,既多元又统一。
大运河不仅是中国南北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连接世界的桥梁。 大运河文化带连接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欧亚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运河的“长度”不仅仅是3600英里?
“沟挖得有二尺多宽,水流笔直,没有蜿蜒之处。” 日本和尚圆仁赴唐求法,沿大运河北上。 这被记录下来了; 为开拓贸易,中日使节沿着大运河吟诗唱和平,为两国文化交流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穆罕默德第16代传人“大圣”普哈丁在60多岁的时候,漂洋过海来到扬州,居住了十年,推动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融合。 从此,大运河旁有了普哈丁花园;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元代大都(今北京)沿大运河南下,目睹沿途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记录在《马可波罗游记》中; 利玛窦两次访问北京,都是通过大运河。 “西方儒学”的足迹早已镌刻在《利玛窦中国笔记》中……
利玛窦(左)与明代官员徐光启肖像。视觉中国供图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申请世界遗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贯穿古今、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在新时代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是时候传承过去,沟通东西方,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互鉴!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