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沙县小吃第一村”远山如黛流水潺潺
图为于邦村全景。黄三丁 摄
沙县小吃是中国十大名小吃之一,有240多个品种。 30年来,沙县小吃走出山门,走进市场,成长为富民的特色产业。 目前,沙县小吃已遍布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 全国沙县小吃店88000多家,连锁标准店3900多家。 年产值超过5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过30万个。
鱼棒村是沙县小吃的发源地。 从沙县市出发,沿福银高速、长深高速行驶40公里即可到达。
当地的寻根竹尾小吃街,美食琳琅满目,烟火气十足。 叶万琪 摄
于邦村党支部书记张长松介绍,于邦村辖4个自然村,共309户、1112人。 村里80%以上的劳动力分布在全国各地,从事小吃行业。 “他们赚了钱回来了,不但在家里盖楼,还在城里买了商品房。”
穿过村子,一棵绿荫掩映的千年樟树格外引人注目。 在距离古樟树不远的村中心,有一条热闹的“寻根柴味”小吃街。 街道两旁高高挂着写满各种小吃名称的灯笼,琳琅满目的小吃摊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当地丰富的文化旅游产业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沙县区新闻中心供图
“夏毛鱼饼”小吃店前,72岁的店主于合川正在打肉馅。 几年前,于和川为了照顾孙子,把在外地的一家小吃店留给儿子打理,然后又回到家里开了这家小吃店。
“这两年,供电部门帮我们改造了摊位,我们从传统的煤气灶、煤气灶换成了电磁炉、电磁炉,做零食不再烟熏火燎,顾客来了,马上就可以开始做饭。”它又快又安全。” 于和川笑着说道。 如今,来村里旅游的游客很多,来店里的很多人都是回头客。 “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三四千元,光是扁肉就能卖400多碗。”
村里的小吃记忆馆成为网红新打卡点 沙县区媒体中心供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 近年来,于邦村实施了农网整理升级、居住环境治理、清洁改造等50多项升级改造项目,打造集小吃体验、红色学习、民俗展示、和生态保健。 旅游项目逐步让游客从“半日游”走向“住宿”。
同时,鱼帮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开发了“自然生态、怀旧记忆”系列文创产品,延伸消费节点; 注册成立于邦地区农贸发展有限公司,推广正宗农产品; 设立返乡创业工作站,为乡村振兴赋能……一系列有力举措,让村民生活更加富裕。
张长松告诉记者,去年该村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村集体收入51.6万元。
今年9月底,沙县小吃记忆馆在鱼帮村揭牌,成为又一网红打卡点。 展厅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示了沙县小吃产业富民的坎坷历程和丰硕成果。
如今,走过鱼帮村,就能看到美味的小吃、烟花、美食; 百年樟树树冠铺展开,生机盎然; 一片片金色的稻田长势喜人,稻花飘香……绿水青山。 在此期间,我们正在努力描绘乡村美丽、人民富裕、产业繁荣的幸福新画卷。
张长松表示,未来,他将利用“沙县小吃一号村”这张闪亮名片,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推动当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更大市场,进一步助力“沙县小吃”传遍世界各地。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