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财经网 2023-11-20财经热点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取得更大进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打造产业科技创新强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心。 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形成高端科技人才集聚效应。

◇ 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纲要”,广东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的全流程创新生态链“科技金融+人才支持”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提供有力支撑。

◇在广州南沙天后宫旁的一栋白色建筑内,从广州超算南沙分公司机柜延伸出来的100M网络专线,将广州超算与香港科技创新力量紧密相连。

企业创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目前广东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9万家,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 数据库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约6.7万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涌现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主力军。

◇广东将以“高精尖”为引领,聚焦前沿科学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高精尖”等重大创新合作平台的特殊作用横琴、前海、南沙、河套,依托大平台、大项目规模聚集人才、培养人才,吸引国内外科学家、优秀科​​技人才和团队来广东创新创业。

文字| 《望》新闻周刊记者 肖文峰 詹益佳 马晓成 吴涛

2023年8月,搭载麒麟芯片9000s的华为手机Mate 60 Pro一经推出,就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华为旋风”,成为中国企业突破“卡壳”核心技术、走向高端的生力军。级技术独立和自力更生。 证书。

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提高科技自力更生能力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广东的重要指示和诚挚嘱托。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放眼粤南大地,大型科学装置拔地而起,创新型企业星罗棋布,一批批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曾经依靠“三来一补”的广东省,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广东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创新驱动发展——

党的十八大后首次进京考察时,广东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 2018年,广东代表团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2018年10月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0年10月,出席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赢得全球主动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突破口取得更大进展。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打造产业科技创新强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心。 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形成高端科技人才集聚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为广东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指引。 广东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纲要”,持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的全流程创新生态链金融+人才支持”,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提供保障。 强力支持。

2022年,广东区域综合创新能力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深港广科技集群”连续四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 广东省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效发明专利数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第一。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走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_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走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_

中国散裂中子源中子谱仪正在维护建设中。该中子谱仪是探测物质微观结构和动态行为的实验终端(2023年7月18日拍摄) 摄影:刘大伟/本刊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地图”

引进了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孵化了42家企业,完成天使轮融资近5亿元……短短5年时间,位于广东东莞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交出了亮眼的成绩。

“这几年的建设成果超出了预期,我们设计的四大板块中有三个超额完成了任务。我们投入了10亿元建设了涵盖材料测试、表征、计算等功能的公共技术平台。已成为华南地区的高科技平台,是横向标志性的科技支撑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王恩哥说。

近年来,广东持续完善全流程创新生态链,不断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地图”。

继续优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 作为国内首个完全自主可控的E级智能计算平台,深圳鹏城实验室研发的“鹏城云大脑II”拥有超过70%的机器时间,并向公众开放。 已支持国内多个AI大模型的训练。 。

正在筹备的下一代“云大脑”将拥有“鹏程云大脑二号”16倍的算力。 一旦建成,将更好地辅助6G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 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透露,鹏城实验室将启动“鹏城大脑”大模型计划,打造完全自主、安全可控、开源开放的自然语言预训练系统。 -训练大型模型库。

近年来,广东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推动创新体系优化组合。 基本形成了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主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室为核心,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的体系。 与其他创新平台共同构成层次衔接、学科多元、特色鲜明的实验室体系。 从粤东到粤西,从沿海到内陆,从精细化工到海洋科学……广东省实验室及其分支机构覆盖十多个地市,日益成为支撑地方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和工业发展。

广东针对各级各类实验室,聚焦材料、生命、信息、海洋、能源等重点学科领域,打造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人体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阿秒激光器正在加速发展。

“通过中国散裂中子源,科研人员首次获得了多种类型发动机不同工艺、不同服役条件下的高温合金叶片、单晶叶片、3D打印叶片的内应力数据,填补了国内空白。国内深层次高精度应力测试与评价的差距,支撑解决国产叶片的材料设计、制备和加工技术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所所长王一方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联合研发成功我国首个国产ECMO产品,联合研发全球首台5.0T人体全身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实现心脑血管植入支架用镍钛超弹合金毛细管的量产。由中科院在深圳推进的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由中科院、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先健科技、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在多项关键共性方面取得突破行业内的技术。

该中心总经理刘欣表示,中心以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设备短板、实现高端医疗设备自主可控为使命目标。 联合医疗器械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成立创新联合体,制定医疗器械研究专项规划。 芯片、医学影像关键零部件、心脑血管植入材料等重大项目十余个。

关键核心技术是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变、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撑。 目前,广东正在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部省协同实施重大专项,部署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突破5G、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超融合等领域多项技术瓶颈。高清视频显示等领域,并加速完善。 产业链创新链的独立性和可控性水平。

广东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越广东”规划,力争到2030年实现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卓越广东”,实施基础研究机构机制“破冰”、高水平研究“筑基”等八项重大行动。级基础研究平台、龙头科技企业“锻芯”。 实现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13%左右,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科研高地。

为进一步加快基础研究发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广东成立省基础与应用基础基金委员会。 2019年至2022年,委员会受理各类基金项目申请74000余项,资助项目18000余个,独立资助金额超过27亿元; 资助项目已发表SCI、SSCI论文2万余篇,其中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3篇。

推动粤港澳区域协同创新。 在广州南沙天后宫旁的一栋白色建筑内,一条100M的网络专线从广州超算南沙分中心机柜延伸出来,将广州超算与香港科技创新力量紧密连接起来。

得益于“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和高效高精度的算法技术分析,香港大学副教授林灿宇能够更轻松地追踪海量病原基因数据和其他流行病学、生态数据中的重要病原。 起源、传播和演变。 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敏告诉记者,近五年来,科技大学已有200多名教师使用了广州超级计算机。

当前,广东正在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规则机制对接,在全国率先支持港澳机构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积极推动“钱过境、人员往来、税收平衡、物流流通”,全省科研经费跨境。 拨款总额超过3.7亿元。

记者从深圳市科创委获悉,累计获批深港澳科技计划项目225项,经费4.13亿元,其中跨境投资1.94亿元。 ——跨境科研活动,促进创新要素跨境高效流动。

同时,广东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朋友圈”,与8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交流联系,与19个国家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开展双边、多边交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 建有国家级、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4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0个。

夯实企业创新主体“根基”

全社会研发投入的94%来自企业,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占全国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的47.9%。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3家……这是一组来自深圳的统计数据。 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的科技企业群体是广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开创新发展格局的主力军。

近年来,广东通过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推动企业承担重大科技任务、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多措并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粤南不仅涌现了华为、大疆、比亚迪、美的、格力等大型科技龙头企业,还涌现了一大批强化链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各领域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有力支撑了战略产业培育和发展。 。

优化企业发展政策环境。 近年来,广东省科技部门制定出台了“科技创新12条”、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工作方案、税前超级补贴相关政策和指引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大企业研发力度。 支持力度。

受访科技企业负责人均提到,广东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广东的创新创业氛围对我们很有吸引力,事实证明来这里创业是正确的选择。” 曾留学海外的深圳中科飞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路回忆,2014年底公司在深圳成立后,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环境的推动下,公司发展迅速。 仅在人才招聘补贴方面,公司就让数十名研发骨干受益。 “全社会正涌动着鼓励创新的良好势头。”

如今,中科飞柴已成为业内知名的高端半导体质控设备供应商。 2020年至2022年其营业收入从2.39亿元增至5.09亿元。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生产线。

企业创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目前广东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9万家,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 数据库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约6.7万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承担重大科技研究任务。 2023年1月,潮州三环(集团)有限公司与广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210kW高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广东惠州天然气发电有限公司检查

三环集团副总裁、研究院院长邱继华表示,这套陶瓷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研发贯穿整个技术链,成功创新我国首台100千瓦陶瓷燃料示范应用电池发电系统,装机容量超过210kW。 ,交流发电净效率高达64.1%,热电联产综合效率高达91.2%,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未来,公司将加快基础材料、单电池、电堆和系统等方面的技术研究,推动陶瓷燃料电池产品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 邱继华说道。

为推动企业创新蔚然成风,广东实施了10批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企业牵头率超过53%,参与率超过90%,有效解决了一批关键产业难题。技术问题。 截至2022年底,广东省依托企业建立省级工程中心6648个,占总数的87.6%。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回国创业15年后,广州麦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袁钰钰一直致力于结合合成材料的特性,采用先进技术开发高性能植入式医疗器械。制造技术,推动构建优质产业生态系统。

2019年6月,迈普医疗等发起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导、高校院所为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的产业创新联盟。实体。 实现粤港澳及国内外创新成果的聚集和产业化。

广东省率先与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本土企业与大学之间的产学研合作。 三年来,广东高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近500个,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万多个,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万多个。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发挥企业作用,提高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我们将开启优化企业政策的进程。”加强对企业创新要素供给,支持企业承担核心技术攻关,打造科技强企、产业强国、经济强国的通道。 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说。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闭环”

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广东不断提升技术要素供给质量和能力,通过赋能科技人员,充当“科学家经纪人”,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闭环”,强化市场需求、建设服务体系等。

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网站公布的2022年全国技术合同交易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省技术合同登记额4525.42亿元,位居全国第二; 2021年,全省范围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总金额112.11亿元,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荣获“优秀”评级科学技术部评价。

专项改革赋能科技人员。 完成成果转移转化项目891项,合同金额8.4亿元; 其中,赋能项目261个,赋能成果转化项目234个,合同金额2.6亿元……这是暨南大学、广东省科学院等6家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成果。国家职务科技成果赋能或单项管理改革试点。

一位高校管理人员表示,赋权改革试点让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提高了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正在研究制定《广东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和《职务转化尽职认定免责指南》 《广东省高校和科研机构相关科技成果》扩大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分业管理改革试点范围。 建立职务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认定工作机制,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帮助解决高校和高等学校职务成果转化中“不愿转移”“不敢转移”问题。推动科技成果更好更快实现转化和产业化。

做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代理人”。 科技创新专题中有一个比喻:原始创新是“从0到1”,科技成果转化是“从1到10”,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从10到100”。 ”。 第一阶段主要是科研界。 第三阶段主要是企业界的问题。 谁来完成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的“从1到10”的过程?

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涌现出不少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主力军。

走进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广纳院”)展厅,医用DNA纳米机器人、纳米防火涂膜等“黑科技”展现广阔舞台用于纳米技术的应用。

光纳研究院于2019年在广州成立,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建。 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院院长赵玉良介绍,截至今年5月31日,研究院已实现可自主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项目22个,孵化项目公司17家。

仅广州一地,此类新型研发机构就有近80个,其中14个已列入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设序列。 2023年6月,广州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并揭牌。 联盟将发挥协同创新作用,搭建交流互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平台,开展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关键是要聚焦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堵点,推动创新链深度融合、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提高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广州市政协副主席、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表示,未来将会有更多像广纳所这样的“科学家经纪人”,推动更多科研成果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发展。

根据市场需求加强服务。 2023年5月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报告》显示,广东省科学院2021年度技术转移(含转让、许可、定价投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四技”收入继续位居全省科研院所第一,在全国2171家国家级科研院所中排名第6位。 这背后是广东省科学院打造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专业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是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州市南沙区管委会共同支持的国有创新服务平台。 致力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的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 构建覆盖“技术需求-成果供给-技术交易-孵化-风险投资”等关键环节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目前,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已引导2390家企业发布1763项技术要求,累计对接转化关键技术成果1172项,实现技术交易额超过8亿元,带动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超过36亿元。

汇聚全球科技人才“高地”

高大的凤凰一定会来,香花蝴蝶一定会来。

走出国门吸引人才,大平台聚集人才,优质服务留住人才——广东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层次人才高地重大机遇,大力引进和培养战略科学家、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年轻拔尖人才带动形成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梯队。

目前广东省研发人员超过130万人; 目前在粤工作的持证外国人才约4.3万人,其中外国人才1.1万余人。

增强创新平台对人才集聚的吸引力。 2023年5月,大湾区科学论坛将在广州举办。 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百余位顶尖科学家。 丁肇中等国际顶尖专家重点关注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高能物理、生物医学与健康、信息与通信等重要领域。

为拓宽定向人才引进、平台人才引进、项目人才引进路径,广东将以“高端、精准、前沿紧缺”为引领,聚焦前沿科学等重点领域科技和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发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地的优势。 此类重大创新合作平台的特殊作用就是依托大平台、大项目集聚人才、培养人才,吸引国内外科学家、优秀科​​技人才和团队来粤创新创业。

广东依托大湾区科教资源优势,着力增强企业、实验室、研究院所等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的吸引力,发现和锻造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人才,和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带动高层次人才集聚,聚焦重点问题。 深圳依托南方科技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集聚人才,吸引菲尔兹奖获得者、数学家埃菲·杰尔曼诺夫等顶尖科学家全职来深工作。 共有24人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吸引和用好外国人才。 瑞士科学院院士Horst Arthur Vange已在深圳工作生活四年。

作为膜蛋白生物技术专家,Vange担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SIAT)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致力于提高研究速度和研发速度。开发治疗严重疾病的候选药物分子和新药。 “SIAT在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给予了我很多支持。在这里一切都变得可能。”万格说。

在广东,像万格先生这样的高端外籍人才还有很多。

广东颁布实施《广东省促进人才发展条例》,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加快建设广东省高层次人才高地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新一轮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为大批海内外顶尖人才来粤创新创业提供制度保障。

通过优化人才体系和服务,加强灵活的“引才育才”,广东企业对人才的智力支撑日益加强,80%以上的高端A级人才由企业引进。 此外,广东推动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 仅深圳就设立了10个海外创新中心和4个海外人才联络处,聘用和吸引本地人才2000余人,支持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395个。

持续优化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 逐步推进外国人工作许可资格互认,推进外国人“高技能急需”人才认定标准改革试点……广州、深圳、中山等地正在搭建更加高效便捷的桥梁吸引人才。

广东探索有利于外国人高端人才来粤工作生活的创新政策。 通过综合授权改革,推动人才R字签证、出入境、居住便利等措施落地,支持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系列释放。 人才创新一揽子政策全面落实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外国专家来粤邀请函制度、人才“优粤卡”政策。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张林表示,当地政府投资1000亿元成立人才安居集团,负责人才安居的筹集和建设; 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市级人才创新创业基金,为人才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提供教育、住房、医疗、居住、社保等各方面服务保障。

下一步,广东将继续加强省市部门协调联动,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便捷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外国专家的服务管理水平,打造“让谁满意”的人才吸引力。 “远方来的人,亲近的人”的用人环境,做到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眼神充满生机与蜕变,天工每天都在努力创新。 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广东正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加快从创新型省份向创新型强省转变,提供更强动力支撑实现“走在前列”的总体目标。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走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__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走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