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如何“让文字回家”?专访海外华人女作家曾晓文
——海外华裔女作家曾小文独家专访
作者 杨子阳 周亚强 王在钰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留学生和移民的增多,海外华人文学创作呈现出新的格局。 这群新移民作家的出现,给海外华文文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他们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海外华文文学的新成就、新水平,影响力日益扩大。
近日,海外新移民女性文学代表、双语作家、美国华人作家协会顾问、加拿大中国笔会前会长曾小文做客天津比较文学学会,围绕“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回家”。 中新社《东西方问答》就相关问题对他们进行了专访。 曾小文说,进入新世纪的新移民作家身在海外,心中有祖国。 他们不仅是“怀旧文学”的代言人,也开始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 新移民文学构成了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篇章,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世界品格。
访谈实录总结如下:
中新社记者: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把文字带回家”。 作为双语作家和新移民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您如何理解这一主题?
曾小文:“让文字回家”字面意思是用汉字铺路回家。 怀旧是中国文学能够在海外开花结果的重要原因。 几乎每一位海外华人作家的早期创作都带有“怀旧”的印记。
我的人生经历更能代表我们这一代新移民作家从“漂泊”到“扎根”的转变。 这些年始终贯穿我人生轨迹的就是文学。 文学往往是人们走出精神低谷的藤蔓。
我觉得海外华人作家包括我自己的很多作品其实都是基于他们对祖国的记忆和童年、青少年时期的经历。 我们的创作承载着我们的灵魂回家,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传承,永远走回家。 怀揣着思乡之情、渴望团圆的乡愁和友情,我们通过写作来表达我们的感情,表达我们的心声。 我们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都是文化意识的真实体现,都是生存意志的活生生体现。
曾小文(中)参加天津比较文学学会主办的“文字回家”主题研讨会。王在钰摄影
中新社记者:您说您受到外国文学的滋养,又受到中国文学的传承。 这种滋养和传承在您的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曾小文:有句话说,当新移民作家踏上新大陆时,他们就变成了一张白纸,可以在上面画出最新、最美的画作。 其实我觉得我们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张宣纸,从一开始就浸透着中国文化的各种色彩。 只有到了外面的世界,我们才会增添新的色彩,获得新的形象,产生新的想法。 了解更多,特别是了解中国文化和了解西方文化,达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奇妙境界。
近年来,我的作品坚持中西文化的交融,寻求共同的价值观。 我的声音可能代表了很多在海外写作的人的声音。 希望我写的悲欢离合能够被同胞们看到、读到。 因为无论哪个故事发生在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人类之间都是有共性的,哪怕是发生在加拿大一个几千人的小镇上的故事,比如我的短篇小说《 《穿粉红衬衫的巨人男孩》,人物关系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中新社记者:你们这一代新移民作家大多用中文写作。 近年来涌现的第二代新移民作家大多以英语写作。 你说用中文写作离家更近,但会不会离国际化更远?
曾小文:我不这么认为。 文学就是用一个人独特的语言来寻找人性的共同点。 关于国际化的问题,不在于语言、写作方法,而主要在于“心”和“根”在哪里。 目的和出发点是最重要的。 如果真正抓住文字的本质,让文学有根,那么无论走多远,仍然可以贴近本土、国际化。
“越是民族性的,就越是全球化的。” 在我看来,只要它表达了共同的价值观,表达了人类对真、善、美最深切的渴望,那么离国际化就不远了。
2011年,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华文作家、学者在参加广州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后来到福建漳州参观南京土楼群。王东明 摄
中新社记者:作为第一代新移民作家,您认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关注点发生了哪些变化?
曾小文: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正在发生变化。 海外华文文学已逐渐告别“乡愁”、“思乡”。 从早期描述个人衰落、奋斗、繁荣的传奇故事的“海外伤痕文学”,逐渐转向讨论文化融合、生命尊严和价值等,向世界展示性别和跨文化; 在艺术表达上,我们从选择华人的简单视角转向跨民族的双重甚至多重视角,力求实现平等对话。
在加拿大大多伦多地区东部的卡沃萨湖市,市民在秋意盎然的栈道上享受骑行乐趣。于瑞东 摄
中新社记者:当前海外华文文学发展面临哪些问题和机遇?
曾小文:中国文学具有异质性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新鲜、活泼、多元、独特的文化元素。 它已成为当地华人读者了解异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海外华人回顾祖籍语言文化的重要阵地。 它还可以为懂中文的外国人打开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海外华文文学现已进入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的时期。 近20年来,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或不足,值得我们看到。 海外华人文学创作者要不断提高创作水平,创作出能够享誉世界的佳作。
当前,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存在一定问题。 例如,全球化带来了新移民的特殊处境。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人如何能够依靠言语获得认同感呢? 如何在感知多元文化的分歧与碰撞的同时,实现创作的平衡与平和? 此外,海外华文文学还面临着提升艺术品质、推动华文教育、分享优秀成果等方面的挑战。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全球“中国热”、“汉语热”的兴起,海外华文文学的期待不断上升。 这一独特的机遇可以为世界范围内中国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和研究。 环境。
2023年9月,加拿大舞蹈艺术联盟将在加拿大大多伦多地区万锦市举办首届舞蹈比赛。 图为中国舞少儿队表演。于瑞东 摄
中新社记者:您一边创作,一边翻译国外作品。 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差异与碰撞无处不在的今天,如何才能让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西方读者所接受?
曾小文: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越来越多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开始走出国门,受到世界关注。 从内容上看,西方读者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感兴趣,更喜欢反思性、批判性的作品,希望关注中国的发展变化。 此外,西方读者对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作品也很感兴趣。
翻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的重要课题。 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曾表示,他的获奖与各国翻译家的创作密不可分。 “正是因为他们的劳动,文学才能成为全球文学。”
2012年10月21日,莫言《丰乳肥臀》、《酒乡》等多部作品英文版在纽约一家书店发售。 每本书的封面都印有“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字样。李阳 摄
但要求中国作家为全球读者着想是不现实和不正确的。 中国文学有自己的历史传统,中国作家有自己的思想。 首先应该让作家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考虑翻译问题。 “翻译”应本着“忠实”原作主要思想的原则,有效处理好文本和结构。 英语读者非常重视清晰度和流畅性。 适当的增减涉及到我们对其他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异同的理解。 译者应该对其他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以避免犯错误。 (超过)
受访者简介:
曾小文,作家、编剧,现居加拿大,曾任加拿大中国笔会会长。 自1990年代初开始出版作品,已出版《德州之梦》等4部小说,《爱无法停止》等6部小说集和散文集。 担任30集电视剧《错位你的手》编剧。 其原创作品超过两百万字。 部分作品入选中国小说学会《中国小说排行榜》。 他的一些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并出版。 曾获《联合报》文学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全球华语散文大赛奖。 多项大奖等待。 一部英文原创作品已入围加拿大广播公司 2022 年非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