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敦煌学已超出传统汉学范围?专访剑桥大学荣休教授
——独家专访英国剑桥大学名誉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高以瑞
中新社记者 徐静
敦煌学的兴起始于1909年中国、法国、日本等国学者对敦煌文献的研究。 此后,该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并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什么是敦煌学? 为什么说敦煌学已经超越了传统汉学的范围呢? 近日在上海出席世界汉学大会和上海论坛的英国剑桥大学名誉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敦煌学与手稿专家伊姆雷·加兰博斯接受中方独家专访新闻社的“东西方问题”对此进行了报道。
访谈实录总结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眼中的敦煌学是什么?
高以瑞:我的研究领域是敦煌学,是以绿洲小镇敦煌及其周边发现的手稿和绘画为中心的研究领域。 由于敦煌地处中国、印度、伊朗三大世界文明的交汇处,当地文化也呈现出多元文化、多语言的特点。 因此,敦煌经洞发现的数以万计的手稿不仅包括汉语,还包括古藏文、梵文、回鹘文、粟特文等多种其他文字。
这些非中文手稿对于引导西方研究者关注敦煌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些新材料除了文字学、语言学学者的研究外,还为佛学研究、伊朗语言研究、中国文学和经济史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领域的研究汇集在一起,可称为敦煌学。 因此,敦煌虽然位于中国,但却是一个国际性的研究领域。
而且,随着研究的进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欧亚大陆之间的联系以及东西方接触的重要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敦煌体现了跨文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今天和一千年前一样如此。
具有敦煌元素的雕塑作品 尹春勇 摄
中新社记者:您为什么提出敦煌学远远超出了传统汉学的范围?
高以瑞:1900年,敦煌莫高窟佛经洞被发现,许多珍贵的典籍、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地。 敦煌文献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之一是它们所包含的文化多样性,为记录丝绸之路沿线的思想、技术、文本和宗教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这些手稿和绘画成为了解我们各自世界之间古老联系的窗口。
事实上,敦煌学自诞生以来就是一个真正的国际领域。 虽然我们倾向于认为这是敦煌手稿和艺术品流失海外的结果,但这并非巧合。
迄今为止最大的敦煌古卷收藏是由奥雷尔·斯坦因收藏的。 他曾四次带队赴新疆、甘肃等地调研。 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研究希腊化影响在中国的传播。 他希望从埋藏在沙漠中的古城遗址以及从这些遗址中出土的手稿和文物中找到线索。 斯坦因认为,他的发掘证明了新疆佛教文化与中亚希腊文明之间久违的联系。 他不断发表著作来宣扬这一思想,并不断强调非中文手稿的重要性。 。
中国的敦煌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手稿上。 这些研究大部分可以归类为汉学。 但大量敦煌手稿是非汉语或多种语言书写的。 从国际视野来看,不难发现敦煌学远远超出了传统汉学的范围。
敦煌经洞内的《金刚经》复制品。 原件现藏于大英博物馆。郭海鹏 摄
中新社记者:国际敦煌计划(IDP)作为敦煌研究国际合作最重要的平台之一,对敦煌研究有何意义?
高以瑞:敦煌资料大部分存放在伦敦、巴黎和圣彼得堡。 这些城市的学者比世界其他地区的学者,包括中国的学者,更容易使用这些材料。 国际合作自然成为敦煌研究的重中之重。
近二十年来,敦煌研究最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之一就是国际敦煌计划。 该项目致力于敦煌手稿和其他丝绸之路手稿的数字化、修复和研究。 秘书处设在大英图书馆。
数字化的作用和价值非常巨大。 您可以从世界任何地方免费下载这些数字文档,这对于进行研究非常有益。 虽然我每次都会告诉我的研究生,“研究一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去图书馆亲自摸一看”。 但事实上,大多数人通常很少有这样的机会。 通过数字化,我们可以前进。 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如今,为了实现“通过数字化手段重新整合分散的敦煌手稿”的目标,从圣彼得堡和北京开始,全球各大敦煌手稿收藏机构相继设立了数字工作室。 除了数字化的核心工作外,该项目还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并举办了一系列研讨会,取得了巨大成功。
随着研讨会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参与其中。 通过各种合作,国际敦煌计划对敦煌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观者用手机拍摄敦煌艺术博物馆敦煌文献复制品卷轴墙。九梅丹增摄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在研究敦煌学方面有哪些新的视角和方法?
高以瑞: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敦煌汉文和西夏文献的文字研究和古文字学。 近年来出版了两本书。 一个分析研究汉文文献如何传入西夏,一个通过手稿呈现归义军时期的敦煌社会文化。
黑水市出土的重要文献按其内容可分为世俗文献和非世俗文献两类。 佛教文献占非世俗文献的绝大多数。 我主要研究世俗文献,这些文献已被大量翻译成西夏文。 这个现象很有趣。
这种大量文档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现象在世界各地都存在。 比如,翻译成中文的佛经内容和文化背景不是中文,但大家都在用,都熟悉。 在欧洲,希腊书籍被翻译成英语、拉丁语等。
我在研究敦煌归义军时期的文献时,主要关注的是手稿而不是文本。 用西方的经文方法来研究,我最终关心的是这个社会,所以我的关注点从文献转向人,尤其是当地人。
中外学者对敦煌学的研究也存在差异。 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在研究同一材料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中国学者常常从文献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手稿学在西方有其历史。 成为一门学科后,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规律和常识。 中国和日本也有相似的知识,这个时候互相交流是非常有用的。
敦煌经洞出土文献抄本 李亚龙 摄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敦煌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高以瑞:我认为从多语言、多文化的角度研究手稿是敦煌学研究的新兴趋势之一。 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当地中世纪时期的社会历史。 我相信,通过改变我们的视野,我们可以注意到许多以前学者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和现象。 这将使我们能够发现仅通过研究中文材料无法发现的联系和形式。
以前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较少。 原因之一是相关资料尚未数字化,人们看不到这些文件。 数字化极大地帮助了文书科学。 以前你看不到稿件的照片,但现在你可以在网上看到相对高清的照片,而且还在不断更新,这对于一些更详细的研究很有帮助。 除了将照片数字化之外,如果有可靠的文字记录和解释可以检索,对我们的研究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另一个好的方向是同时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手稿。 汉文抄本和藏文抄本是不能分开的。 其他语言的材料也必须与中文材料一起阅读。 如果你把它们结合起来研究,你应该会有新的发现。
总之,敦煌文献和绘画是我们研究丝绸之路沿线各个社会的极好资料。 敦煌学也是拓展传统汉学广度、深度、复杂度和复杂性的绝佳平台。 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不妨开阔一下视野,避免被单一语言所限制。 (超过)
受访者简介:
高以瑞,剑桥大学名誉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张恒伟 摄
伊姆雷·加兰博斯(Imre Galambos)是英国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学院名誉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敦煌研究和手稿专家。
编撰匈汉词典,自2014年起担任欧洲“中国手稿研究”研究会主席。曾担任大英博物馆“国际敦煌研究”研究及海外项目主任,并荣获2014年至2017年被ERC评为跨境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