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赛火爆出圈传统民俗如何与现代旅游融合发展
作者 徐青青 欧阳金
近年来,龙舟竞渡在旅游市场上日益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各种形式的龙舟赛频频成为热搜,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复苏。 在杭州亚运会上,龙舟项目闪亮登场,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中国队在该项目上取得历届亚运会最好成绩。
为什么这项传承了数千年的民俗活动如此活跃? 传统文化的振兴和发展如何助力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过程中,如何利用传统文化深化文明互鉴和交流?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九霞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回答这个问题。
视频:【东西问题】孙九霞:赛龙舟已经很流行了。 传统民俗如何与现代旅游融合发展?来源:中国新闻网
访谈实录总结如下:
中新社记者:龙舟赛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今年从端午节走到了亚运会。 优秀的传统民俗活动为何在旅游发展规划中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
孙九霞:龙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它起源于民间,在生活中有非常深厚的基础。 从南到北都有龙舟竞渡。 目前,龙舟队遍布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今年仅广东省就举办了229场龙舟比赛。 在福建“龙舟之乡”方庄村,每年有200多艘龙舟销往全国乃至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 可见《龙舟》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广东省佛山市叠脚村,龙舟在狭窄的河道上进行夜间训练,快速通过急转弯,进行水上漂流。陈楚红 摄
今年粤港澳大湾区的龙舟比赛尤其火爆。 该地区是中国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也具有深厚的岭南传统文化。 赛龙舟早已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过去在分析旅游中凝视与被凝视的关系时,常说游客有凝视的权利,而被凝视的则是参与表演的当地人。 至于大湾区的赛龙舟,无论游客来不来观看,赛龙舟都必须举办,每个当地人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正是因为有着深厚的生命根基,龙舟文化在大湾区的出现显得十分轻松自然。
从传统文化流出生活世界到旅游世界的转变是最有吸引力的。 也就是说,主宾共同分享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是最有趣的。 俗话说“没有规划就是最高水平的规划”。 例如,云南西双版纳的“泼水节”、贵州黔东南的“侗歌”、广东潮汕的“迎歌舞”等,这些当地的文化活动都承载和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地区人们的文化仪式。 在旅游过程中,居民和游客共同参与,达到主客相融的和谐状态。
广州市天河区珠江干流广场附近上演“龙舟戏”。陈楚红 摄
中新社记者:如何通过传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创新,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有没有更好的典型案例?
孙九霞: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成为经典。 要成为经典,需要深度探索,需要文化、创意、旅游、媒体的融合。
比如郑州歌舞剧院创作的《唐宫夜宴》就是从历史文化中挖掘出来的艺术作品。 它用现代时尚的表达方式,加上艺术调性和感人的情感,完成文化创作。 它源于历史,不仅走向现在,而且连接未来。
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呈现为经典,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进入了高度流动的社会,一些传统文化的受众发生了变化,或者说传承的脉络发生了变化。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需要改造。 有些传统文化可能更多的是其原有的艺术价值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同时,借助旅游,传统文化可以产生资本价值,传承文化。 如果这种传统文化具有资本价值,就能通过维护传统文化获得利益,就会有维护传统文化的动力。 当然,我们在抓住这个动力的时候一定要小心。 过度商业化可能会因扭曲而导致传承的丧失。
此外,还可以针对新的受众进行文化创作。 通过与科技、艺术等的跨界融合,传统文化能够找到新的生存和传承路径。 比如现在年轻人喜爱汉服,社会不需要有很强的历史包袱。 他们可以通过汉服这个民族文化的符号和载体来表达自己、了解历史。 这是一次轻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平滑转型。
身穿汉服的女孩在花园里赏花。赵军 摄
中新社记者:将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内容融入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体验中,对于促进和深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孙九霞:不同文明之间的旅游交流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文明之间的互动。
比如广西阳朔的中外交往中有两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第一个现象是乡村导游会说英语。 阳朔的乡村导游最初被称为“野导游”,因为他们没有合法的导游证,也不会写英文。 但他们在与外国游客互动的过程中学会了说英语,并承担起导游的责任。 在这种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外国人也更多地了解了中国文化。
阳朔旅游发展初期和新时期涌现的两个经典人物——“月亮月亮”和农民网红“刘老师”非常有代表性。 “月亮妈妈”原本只是阳朔月亮山风景区卖饮料的壮族妇女。 为了卖更多的饮料,她开始自学外语。 后来,她甚至掌握了8门外语,并成为一名导游。 “月亮妈妈”也是从外国游客开始的。 翻译自给她起的外文名字“妈妈月亮”。 “刘老师”意外走红,是因为他在抖音上用英文唱了一首童谣,而他的英语学习也受到了阳朔中西游客互动氛围的影响。 他们的故事说明,旅游促进的主客互动可以深入到文化层面。
“月亮妈妈”(左)与外国游客交谈。欧惠兰 摄
还有第二种现象,是主客文明互动的更高形式——跨国联姻。 对于阳朔农民来说,嫁给外国人、嫁给外国人是很正常的事情。 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已有1000多对跨国情侣在阳朔结成。婚姻是一种高层次的互动和交流形式,具有非常强大的作用。 这都是因为阳朔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在旅游发展规划中,大型活动一直是提升目的地形象、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今年杭州亚运会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体作用,包括为运动员开设文化小屋、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神州彩灯工艺课程、在亚运村打造文化市场,还运用现代技术等智能印章切割机、数字化绿色印染一体机展示了印章、亚运风格丝绸的制作。 这些活动嫁接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生命力,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又彰显了中国创新发展的现代性。 更重要的是,外国运动员、新闻媒体记者和游客不再静态观看,而是通过实际参与体验中国文化,在主客互动中学习中国文化,在真实的文化场景中感受中国文化。
杭州亚运村“文化小屋”展出的智能篆刻机。王刚 摄
中新社记者:目前我国传统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如何?
孙九霞: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旅游的发展实际上已经进入了瓶颈期。 有时候我们在讲传统文化的时候,要把它的历史、文物、文化价值灌输给游客,用一种非常生硬、直接的方式不断地教育游客。 然而,旅游业有很强的自主意识。 很多游客出游的目的就是为了放松身心,获得乐趣和知识而不自知。 逼得太紧可能会适得其反。
现在,旅游业也在思考如何让游客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中国文化,比如增加更多的参与和展示,通过各种旅游元素将文化元素包装在食、住、行、环境、场景中,使之自然地呈现出来。 。
如今的购物旅游中,文创纪念品越来越多。 文创纪念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较强的文化符号和辨识度。 游客把它们买回家作为纪念品,也作为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载体。 这实际上可以完成一种文化的转变。
供应商思维也是传统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大问题——想把最好的展示给游客,却没有考虑游客是否需要。 需求者思维主要关注游客的需求,他们想要体验什么,他是否会更容易接受。 此外,旅游业倾向于将所有游客,无论老少,无论阶层和身份,都视为同一类人,并灌输相同的价值观。 因此,尽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结果往往不是很好。
现在经常提到的传统文化,有时在农村保存得更好。 但农村最大的问题是空心化。 如果一个村庄失去了所有的人,就没有文化。 “皮没了,头发怎么会附着呢?” 乡村有很多东西需要保留和延续。 保护乡村,实际上就是保护传统文化。
参观者在甘肃省博物馆铜奔马主题文化概念空间挑选文创产品。李亚龙 摄
中新社记者:在旅游发展规划中,如何进一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推动旅游发展?
孙九霞:高质量的旅游必须有高质量的文化载体支撑。 无论什么样的文化,包括传统文化,我们首先都要对它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在研究这种文化的生存过程中,将其纳入世界话语体系的同时,也必须有中国标准。 这是一种标准化、制度化的认证,在非遗中被称为“冷认证”。 同时,文化也需要“火热认证”。 热度认证意味着该文化的使用者和拥有者热爱该文化并愿意将其传承下去。
冷热认证的结合,一方面增加了保护。 有些传统文化让它们自然生存并让它们重新焕发活力,而有些则需要取出来完成这种不断的冷热循环。 此外,冷热循环认证也可以通过市场化来刺激。 随着这两项认证的不断流传,这种文化必将代代相传。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 (超过)
受访者简介:
孙九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现任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分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山大学大湾区人文共同体省级重点实验室。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艺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 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 出版著作五部,其中四部获国家旅游局、文化和旅游部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