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2023年的生活,你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

消费   古城   夜间   上海   喀什  
财经网 2023-10-16财经热点
田 轩时间以同样的方式流经每个人,而每个人却以不同的方式度过时间。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定义2023年的生活,你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今年,从北京到上海,从中原到边塞……

时间以同样的方式流过每个人,但每个人度过时间的方式却不同。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定义 2023 年的生活,你会用什么语言来形容?

今年,从北京到上海,从中原到边疆,在对中国经济微观层面的深入调研和走访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城市消费已经从沉寂中苏醒。 拥挤的商圈、被“长龙”包围的网红餐厅、熙熙攘攘的景区、人迹罕至的博物馆……城市里的每个人都沉浸在这期待已久的“热度”中。

城市消费是观察消费市场景气和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 通过现实生活场景,市场用最真实的语言讲述中国消费市场不断形成新需求、释放新体验的精彩故事。 透过市场之窗,观察塑造城市名片场景的消费场景,可以捕捉到许多促消费、稳增长的启示。

一生烟雨

“春幕杏花飞,明月入屋寻幽人”。 公元1077年,苏轼到徐州任知县。 他在一次与朋友的深夜谈话中写下这句广为后人称道的名言。 900多年后,徐州这座九州腹地的城市,继承了东坡居士“烟雨里过一生”的豁达与自由,提炼出了自己的城市文化场景消费密码。

徐州云龙湖畔的苏公塔前,两艘以苏轼诗词命名的表演游船“快哉”、“瑶月”缓缓航行。 两艘船旁边的一艘小船上,我和我的旅伴们仿佛化身了。 苏轼神采飞扬,昂首阔步赴约。

乘着云船行驶在耀眼的光影中,夜色中,一幅完整的东坡俗人文化山水画卷在你的眼前徐徐展开。 在聚焦徐州的“夜会苏轼”现实文化体验项目中,现代人的文化需求在楚风汉韵的豪放与文睿儒雅之风的碰撞中被激活、绽放、沉淀。歌曲风格。 与夜游灯光并存的,还有徐州城市文旅的超级IP。

有了务实层面的基础,文化领域才有根本支撑。 当文化消费需求的钟摆到达新的时区时,或许比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网红热点更吸引人的是独特的文化旅游场景需求的回归。 徐州代表团虽然只是未来的一瞥,但已经让人深深感受到未来文旅消费活力的启动。 他们应该遵循以用户体验为先、文化内容为王、技术为补充的新方法论。 通过对历史的一一挖掘、场景营造,辅以现代温情,让文化旅游消费更加消费化,找到场景消费从“网红”到“长久走红”的长期流量密码。

海派气息

上海消费场景的打造又是一幅小而美的画卷,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暖。 在每一个场景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上海这座以商业活力为主导的城市,打造了一套高度系统性、高参考性、充满海派文化的城市名片,激发中国城市的消费活力。 价值回收模型。 这一模式成功的核心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达:服务型政府=消费型社会体系的供给核心。

这次上海之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上海新天地的夜间经济消费场景。

上海新天地于2001年开业,是上海最早打造夜间经济的地区之一。 考察过程中,我们一行人穿行在斑驳的石库门和幽深的小巷中,在品牌旗舰店、酒吧、新式餐饮、咖啡店的完美融合中,感受到了多姿多彩、永无休止的海派生活氛围。 火热的夜间消费背后,新的商业活力正在不断被激发:中小商户迎来夜间到店客流高峰。 各个年龄段、各个国家的人们充分享受工作之余的休闲时光。 穿着各式工作服的送货员穿梭在色彩斑斓的霓虹灯之中,时尚灵动的直播博主在补光灯下传播夜色之美……

上海新天地夜间经济活力的背后,是政府以用户思维为服务提供核心的公共服务,是永不打烊的精心护航。

近三年来,由于疫情的影响,生活中很多正常的消费场景都受到了不可抗力的限制。 疫情过后,人们可能需要更多烟火般的安慰,需要一个贴心、体贴、关爱的制度。

上海新天地的夜间消费场景正是回应了人们的这些需求。

首先是消费者供给的用户产品思维。 例如,新天地石库门建筑群的外部保留了原有的砖墙和瓦片,而建筑内部则根据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情感世界量身定制,体现出现代休闲的氛围。生活。 这就是新天地能够吸引年轻消费者、释放可持续夜间经济活力的原因。

二是城市管理和运营软实力的人性化适配。 据了解,为优化夜间经济营商环境,上海实施了放宽室外停车位限制、重点区域增设临时道路停车场、延长重要节点地铁运营时间等一系列政务服务“组合”。 ,增加夜间交通设施。 极大提振了夜间消费市场的信心。

综上所述,由于其强大的消费能力和独特的海派文化,上海夜间经济的成功或许有其不可轻易复制的先天优势。 不过,当地政府采取了“客户经理”服务供给转型的理念,并基于一整套以拉动居民消费为重点的“组合拳”,包括建筑设计体验、商业业态组合、文化更新、体验体验等。创新、优化政府服务,确实值得借鉴。

美丽的古城

当现代城市社区与质朴的古代文明融合时,城市会是什么样子? 新疆古城喀什给出了美丽的答案。

今年8月,我来到新疆,走进喀什古城,近距离体验了这座被誉为“丝绸之路鲜活记忆”的古城的真实风采。

走在喀什古城纵横交错的街道上,无论是逛集市、看街景,还是与淳朴的居民聊天,你总会被古城独特的气质所吸引。 更神奇的是,无论你在古城的哪个地方,都能清晰地闻到古村浓郁的木香,仿佛那些蛰伏了千年的故事在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之后,又串联起来了。在阳光下的一天。 打嗝。

喀什古城的黄色是这次旅行给我印象最深的颜色。 喀什古城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迷宫式城市街区。 它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本土建筑群之一。 喀什古城重建被誉为难度最大、最受关注的重建工程。 2010年,喀什市启动喀什古城改造工程。 如今,旧城“污水靠蒸发、垃圾被风吹、水管挂在墙上、厕所爬上来”的颓败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一座新的“旧城”,完整地保存了古丝绸之路上重要商港的文化遗产。 眼前,旅游业蓬勃发展,民生大幅改善,居民获得感不断增强。 成为新疆唯一的国家5A级历史文化景区。

“喀什旅游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句在喀什古城随处可见的标语背后,是当地政府多年来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努力。 在喀什旧城改造过程中,政府坚持把改造与传统文化保护结合起来,把旧城改造作为一项道德政治工程和文化传承工程来对待。 这项涉及20万余人、面积8平方公里的大型旧城改造工程顺利有序地进行,几千年经济文化生活的印记得到了顺利、完整的承载和保存。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喀什的旧城改造经验“值得推广”: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原则,稳步推进工作,以解决老城居民民生问题为规划和发展,以发展旅游为前提。保护独特的文化。

简单多样

徐州、上海、喀什只是城市消费变化的一个小方面,但这三个城市分别代表着历史、现代和文化,融合了城市文化记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他们处于同一时空,又各不相同。 互相给予、互相包容。 一部分是现代的呐喊,一部分是历史的沧桑。 一座城市、一群人,随着经济齿轮的转动,在这片土地上稳步行走、奔跑。

城市是一个窗口,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窗口看到政府部门不断改善营商环境的努力,感受到无数普通百姓为追寻梦想而努力奋斗,塑造了中国经济活力的微观基础。 城市是一扇门。 透过它,在重启消费活力成为关键词的当下,我们可以在每一个闪烁的光芒中清晰地看到,人们的生活始终在朝着光明的方向前进。 开窗时,他们的需求既多样又简单。 他们无疑想要一个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城市的阳光和雨露。

(经济日报作者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