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寻访两岸名人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居   两岸   书法   高山   卧室  
财经网 2023-12-01财经热点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已故两岸名人于右任晚年绝笔言之殷殷,哀传两岸。……

许多文化名人的故居、墓地、纪念馆等散布在海峡两岸,承载着两岸许多共同的记忆。 《东西问》即日起推出“海峡两岸名迹”特别节目。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刻,我们希望通过追溯两岸文化名人的足迹,讲述学者的故事,共同追溯文化遗产,共同推动文化发展。 敬请期待。

_寻访一位家乡名人_两岸的故事

中新网西安11月30日电 题:寻找海峡两岸名人于右任陕西三原故居

作者 杨英奇

两岸的故事_寻访一位家乡名人_

“把我葬在高山上,望着故乡;故乡看不见,我永远忘不了。把我葬在高山上,望着祖国大陆;祖国看不见,我只能痛哭流涕。” ” 晚年的两岸著名名人于右任的最后一句话,言辞恳切,悲痛之情传遍了海峡两岸。 几十年来,这份牵动世人心灵的乡愁,都浓缩在陕西三原斗口巷的一个四合院里。

寻访一位家乡名人__两岸的故事

故居入口。杨英奇 摄

近日,中新社记者探访陕西省三原县于右任故居,探寻这种浓浓乡愁的根源。

巷子里有一扇没有装饰的小门,门上方盛开着茂盛的芦笋花,隔着墙传来校园里的喧闹声……如果不是村民的提醒,站在于右任家门口故居,我一眼就认不出入口。

穿过一条狭窄的小通道,眼前出现了一个小院子,院子里矗立着一尊幽人雕像。 古朴的青砖瓦片之中,屋檐上、墙缝间、院子前后大胆生长的绿色植物,证明着这座民居虽然古老,但依然有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

两岸的故事_寻访一位家乡名人_

故居内有于右任雕像。 杨英奇 摄

这座故居是于右任16岁时父亲用多年积蓄买下的,以便于右任可以“更自由地读书”。 原占地约2000平方米,目前仅修复了两个约700平方米的小院。

“堂后的枯槐越开越开,堂前的树木成荫,风吹过。三间老屋仍如故,说来惭愧,是我拆散了我的家人。”这是我前年回到省密源西关斗口巷老宅时写下的诗。 在《我的》自述《青春》的开头,于右任温馨地回忆道:“回去的时候,我那破旧的房子里留下的几间老房子,看上去都像家人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事情。” ”

_两岸的故事_寻访一位家乡名人

故居庭院内景。杨英奇 摄

两个小院之一就是于右任永生难忘的“三间老屋一棵槐树”。 虽然空间狭小,却很难隐藏时间的痕迹。 院子里的槐树有三人围起来那么粗,几乎覆盖了整个院子。 于右任故居文物管理所主任马昌告诉中新网记者,这棵老槐树已有600年左右的树龄。 这是于家买房前种下的。 是那棵与于右任和老屋相伴的槐树。 青春期的。

_寻访一位家乡名人_两岸的故事

“三间老屋”和参天古槐。杨英奇 摄

“据余先生的侄女、儿媳回忆,1949年余先生去台湾后,老槐树就不是很茂盛了。” 那时的老槐树虽不茂盛,但依然生机盎然。 马畅说,1999年右任故居文物管理所成立时,其中一根树干已经枯死。 经过加固和维护后,它又​​恢复了生机。 “这棵老槐树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与我一起守护着关中余家数百年的兴衰。”

如今,“三老宅”再现了于右任年轻时卧室和书房的陈设。 走进屋子,只见土床、衣柜、椅子、书桌,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 正如他在台湾去世后留下的遗产一样,只有“日记、信件和一些账单”。 从年少考中的“西北奇才”到身价不菲的“千古草圣”,从驻陕西国军联军总司令到“监察院长”,于右任的一生充满坎坷,经历了许多境遇的变迁,但他的气节始终未变。 背景颜色。

“青衣放眼天下,圣人心胸宽广”。 卧室的墙上挂着于右任秘书胡恒为其故居撰写的一副对联。 另一厢房内,有任生前用过的一支毛笔,也被胡衡转移至此收藏。

_两岸的故事_寻访一位家乡名人

还原卧室场景。杨英奇 摄

“这支笔我用了很久了,该休息了。” 这是于右任向胡恒递笔时说的。 胡恒随后将这个消息“传递”到了陕西于右任故居。 。 当得知三元故居修复完成后,胡恒激动不已,题写了这座故居,并捐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毛笔。 或许在他眼里,这支毛笔终于“安息”在了密园,似乎也满足了老人回根的心愿。

另一个小院是厢房,于右任的姑姑方夫人曾居住过。 现开辟为陈列馆,介绍于右任的生平事迹以及修复方姨娘卧室进行展示。 故居自1999年建成以来,仅恢复了于右任的生活陈设和少量陈设。 马昶接手后,一一增添了更多的资料,力求通过一个庭院向游人还原于右任的一生成就和生活细节。

寻访一位家乡名人__两岸的故事

方阿姨陪读康复场景。杨英奇 摄

马昌不是陕西人,来于右任故居工作之前,连这座老房子的主人都不太了解。 然而,对他赞不绝口的邻居和村民,院里简朴的一砖一瓦,院子两侧墙壁上的字画和诗词拓片,让他越来越了解和感受到于右任的人格魅力。

寻访一位家乡名人_两岸的故事_

复原于右任书房场景。杨英奇 摄

“这十年来,参观故居的人来自世界各地,其中不少来自台湾。看到于右任在台湾生活的痕迹后,他们会想再来这里看看。” ”。 马畅说,故居现有面积不大。 其中,游客在庭院墙壁上的书法拓片前停留的时间最长。 真挚的诗篇、刚正不阿的文风、故居主人的生活风采透过纸笔熠熠生辉,生动地呈现在“字”上。

_寻访一位家乡名人_两岸的故事

故居墙壁上陈列着于右任的书法作品。杨英奇 摄

于右任书法造诣极高,家境殷实。 其笔墨线条刚柔相济,构图跌宕起伏。 笔断而意连,自发自在的感觉扑面而来。 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曾提出“易读、易写、准确、美观”的原则,创造了“标准草书”,在现代书坛引起巨大波澜。 “早上来到石门上题字,晚上写了二十篇,经过辛苦,汇聚成一副对联,夜夜泪湿枕边。” 于右任将家国之忧浓缩在笔下,以书法作为宣泄。 他的心灵和灵魂可以用不止一首诗来概括。

“作家就像他一样。就像他的学识、他的才华、他的志向,总之,就像他的人一样。” 纵观幽仁的一生,也不过如此。 “三间老屋一棵古槐,天下布衣”——好友柳亚子对友人的评价也成为了世人的共识。

1962年,于右任在日记中写道:“一百年后,我愿葬在玉山、阿里山树木茂盛的高处。山要高,树要大,这样我才能安息。”可以随时看看大陆。”

两岸的故事_寻访一位家乡名人_

于右任。陕西省三原县于右任故居供图

1964年,于右任在台湾去世。 按照他生前的遗愿,他被安葬在一座高山上。 其墓地正门石牌坊上刻有“日月其心”四个大字。 从这里望去,中原的山山水水依稀可见,于右任“永远眺望大陆”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