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一水中分”汾河景区成“锦绣太原城”有机载体

太原   景区   汾河   治理   水质  
财经网 2023-12-01财经热点
中新网太原11月30日电 (记者 李新锁 范丽芳)小雪节气已过,北方寒意渐深。在山西太原汾河景区,43公里的汾河水穿城而过,白鹭、苍鹭、黑鹳等越冬禽鸟吸引大批摄影爱好者观鸟打卡。……

历史上,山西太原曾被誉为中国北方重镇,素有“鲜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从春秋时期的晋阳城算起,汾河滋养了太原城2500多年。 然而,作为北方资源城市,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河道无序开发、垃圾随意倾倒、水源枯竭等原因,太原市段汾河出现干流和水污染。 。

分水的丰富奠定了生态基础

30日下午,在中央网信委网信局指导下,中国新闻网、山西省网信办主办的“山水如画”线上主题推介活动采访组(山西)前往太原汾河风景区对太原进行实地考察。 生态文化复兴之美,追溯“锦绣太原城”的古今变迁。

文脉传承的意思_旧城文脉传承_

太原汾河风景区穿城而过。吴俊杰 摄

在汾河治理三期工程金阳大桥段,远处可见浩瀚的西山,数百米宽的汾河河道波光粼粼。 虽然北方的冬天有些萧瑟,但从草原、灌木、树木一直延伸到城市建筑和远处的山峦,仍能看出城市的生态布局。

在汾河渡口景区,石船形的船长28米,宽9.4米。 建筑最高点距水面9.5米。 船体南侧建筑为卷棚屋顶,北侧建筑为重檐卷棚屋顶。

什邡南北两侧,造型各异的汾河大桥连接着城市的东西部,也凸显了城市气质。

尽管寒风凛冽,但仍时不时有游人登上石船。 一位老人说:“我早就听说汾河渡口的景点是在夜间修建的,但一直没有机会去参观。从这里可以看到太原西山,还有古老的文化。”建筑从北齐到隋唐,再到宋、明、清。”

据汾河风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流经太原市境内长达43公里的河段。 “历史上河面宽阔,水流湍急,风景秀丽。”

“汾河太原城区段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于1998年10月开工,经过20多年的持续修复管理,特别是近10年来的大力推进,将于2021年9月全面竣工,全长43公里。” 以上。 工作人员介绍,游客在景区总能感受到“山环水绕、绿岸碧水、景色和谐、文化脉络绵延、人水关系密切”的优美环境。

此前,汾河给太原人留下的印象是“难以接近”。

“70后”王欣在太原长大,热爱摄影。 在他的记忆中,20世纪90年代,由于煤炭开采和工业、生活垃圾倾倒,汾河经常呈现断流和污水横流交替的状态。 “当时人们都想远离汾河。”

上世纪末,在产业和生态的压力下,汾河治理被提上日程。 汾河一、二、三、四期治理期间,在不断的管理下,汾河风景区不断壮大,汾河水质日趋好,水量日趋丰富。

如今,汾河风景区绿地面积约8.5平方公里,水面面积约11.5平方公里,总蓄水量约30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两个国家的水量。西湖。 水质常年稳定在地表Ⅲ类标准以上。

“现在,汾河景区一年四季都有大量鸟类栖息,秋冬季节,鸟类摄影、观鸟已成为摄影爱好者的专属节日。” 王欣说,天气好的时候,景区里挤满了游客,沿着汾河骑行。 它变得时尚。 散步、唱歌、唱歌、打球,各种人尽兴而归。 “太原人也很乐意向外地的亲友推荐汾河风景区。”

据不完全统计,汾河风景区目前栖息着白鹭、斑嘴鸭、雉鸡、翠鸟、红燕鸥等165种鸟类。 汾河两岸种植的大树和草皮,以及保存完好的沙洲和河岛,为各种水生生物和鸟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人、水体和生物构成了可持续的栖息地系统。

20年来,汾河风景区先后荣获原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联合国人居署颁发的“2002年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以及水利部授予的“国家水利风景区”。 等荣誉,从而奠定了这座城市的生态基础。

恢复传承灿烂文化遗产接力

得益于汾河风景区的美丽回归,太原市“以水为界”、山水相依的城市格局得以再现。

汾河风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表示,在人口密集的城区中心形成如此大规模的绿色生态廊道,对于净化空气、消除水污染、调节气温等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太原市来说,汾河不仅与生态有关,还与文化脉络有关。

唐代诗人王之涣、王昌龄、王翰从这里出发,写下了千古著名的边塞诗篇; 金代诗人元好问从忻州到并州(太原古称),途中经过汾河。 他被大雁的忠诚和凶猛所感动,留下了“问世间情为何物,教生死诺言”的绝唱,把《雁丘》留给了太原; 明末清初,傅山先生在汾河之滨的西山地区读书求学,留下了《霜》《红龛集》。

近年来,汾河风景区重塑了汾河渡口、天空双塔、西山青山等“库津洋八景”,传承城市文化底蕴。

漫步汾河风景区,“铜冶凤地”雕塑揭示“金”的由来; 白居易、袁好问、罗贯中、傅山等太原文化名人及其诗词雕塑体现了太原的风采。

文脉传承的意思__旧城文脉传承

游客在汾河风景区“汾河晚渡”景区赏景。吴俊杰 摄

数百年前,明朝诗人张仪在《汾河晚渡》诗中写道:“山上夕阳千紫树,渡口归人簇拥”。像蚂蚁一样”。 如今,太原人民正借助修复后的“汾河晚渡”石船重温历史的温情。

今年10月,以袁好文《墨鱼儿·艳秋词》为灵感的汾河艳秋园开园,吸引了大量游客。

“雁丘园周围群山雄伟,水岸风光迷人,不仅有‘万里云海,万山暮雪’之意,更有大雁栖居,充满诗情画意。和如画的风景。” 前述工作人员表示,燕秋园以“低空低空”着称,设计理念是“介入、微塑造、注入人文、改善环境”。 建筑仿金元风格,绿化以自然野趣为主。 是目前汾河两岸最大的古建筑群。

对此,有评论表示,“在汾河边设立纪念场景,是对古今贯通的最好诠释,也是对珍贵人文精神的保存和传承”。

事实上,太原对汾河的保护一直没有停止。

近年来,太原按照治污、增湿、增湿“五并举”的综合治水思路,同步推进矿山治理、造林绿化管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资源与水生态等工作。疏浚、绿岸和引水。 保护修复、土地综合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六大工程,力争逐步实现汾河“水量丰富、水质改善、风景优美”的目标。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