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高质量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准确把握、科学谋划高质量发展,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转变方式、优化结构、转变动力。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着跃升。 2022年GDP将达到121万亿元,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 我们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动力的关键时期。 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打造高质量、高效率、多元化的供给体系,形成需求驱动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层次动态平衡。 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过程,既涉及量的积累,又涉及质的提高。 这就要求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协调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发展成本和利益分配,推动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御心集开辟新游戏的战略选择。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在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构建全国统一市场、坚持高水平发展等方面迎来新发展。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机遇和新动力。 与此同时,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 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贫富差距日益严重,地区冲突此起彼伏,网络安全、重大传染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 全球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性突出,迫切需要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的未来。 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可以更好地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创造新机遇、新前景。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它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点,又具有立足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 人口众多,实现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建设。 要夯实物质文明基础,激发精神文明建设动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 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这些都要坚持高质量发展。
推动经济实现有效质的提升和合理量的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实现有效质的提升和合理量的增长”。 这为我们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理念层面回答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路径等重大问题; 还从理论层面解决了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内外发展等问题。 联系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创新发展理念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求遵循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规律,通过不断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 协调发展理念明确协调是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产业、产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 绿色发展理念明确,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此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遵循自然发展规律; 开放发展理念明确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 相互学习、互利共赢,积极参与、推动和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善内外部发展联动; 共享发展理念明确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中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 因此,必须全面、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国内畅通循环中,推进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知识、数据等重要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的资源市场、标准体系、准入制度,优化创新生态、科技生态、系统生态。 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增强联动协作联动,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信息、资金、产品、服务的国内国际流通,促进生产、流通、流通、消费等领域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发展联系,并建立一个强大而有弹性的经济。 全国经济循环体系将反过来吸引更多的资源要素,有效增强国内循环的可靠性,有利于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续、更安全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循环经济奠定基础。社会主义。 为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保障。
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 只有围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凝聚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调动创新积极性,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开放创造有利条件。探索生产力发展新途径。 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营造科技人才引力场,释放科技创新潜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我们要更加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共同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积极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框架下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与各国一道共同营造开放、公平、公正、公平的知识产权环境。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 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优势互补、互利共享。
聚焦重点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转变,才能为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构建高水平规范市场体系”。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充分激发我国特大市场潜力,必须集聚国内外资源要素,努力实现市场准入顺畅、开放有序、充足竞争、规范秩序,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优化布局调整结构,促进国有资本发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推进要素市场配置改革和信用体系建设,打造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税制改革,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新发展格局。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构建配套、先进、安全的现代产业体系。 我们要坚持把经济发展着眼于实体经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健全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体系,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和综合水平。我国工业化质量。 既要巩固传统产业主导地位,又要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先进水平。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 同时,我们要深刻把握现代产业体系重要特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的现代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因为广大农村除了实现自身发展外,还肩负着支撑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使命。 为此,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形成新型城镇化促进工农业相互促进、城乡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乡村工农业关系。 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 要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加大对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积极探索农业新业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落实协调发展理念,促进充分、平衡、包容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这也是正确处理增长与分配、效率与公平辩证关系的基础,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促进协调发展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长期性任务,需要经济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各种资源要素协调配合。 要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实现区域、城乡协调均衡包容发展。围绕产业、数字经济、高新技术、创新合作、基础投资、人才培训、能源资源、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积极打造战略对接平台,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接,形成相互促进、互动循环的发展态势。
积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我国拥有超大市场优势,利用国内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有利于增强国内国际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不断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要稳步扩大规则、法规、管理、标准等制度开放,巩固我国货物贸易优势,积极融入服务贸易全球分工,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加大贸易投资便利化力度,建设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自贸区网络,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国际经济结构和经贸关系多元稳定,培育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努力提升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 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协作,统筹全球创新资源,推进国际创新合作相关项目,推动国际创新资源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度嵌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融入全球科技创新链,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