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彻,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课程,“思政大课”体现了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的理论成果是发展起来的、开放的科学理论。 恩格斯在1887年给朋友的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中的理论,而不是必须机械地记忆和重复的教条。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终结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的开放理论。 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继承者根据时代、实践、认识不断发展的历史。 这是他们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历久不衰、历久不衰,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立足于实践的科学与革命的统一。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决心坚持马克思主义,以开放的态度发展马克思主义,根据时代变化和实际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着眼于解决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问题、世界问题、人民问题、时代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答案,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是适应中国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马克思主义。
“思政大课”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全面整合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多维度、宽领域、立体化的新型教学体系。 思政课的开放性体现在其自身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 与生命系统类似,思想政治课程系统必须不断地与其环境进行思想和信息的交换,才能保持其健康、健康的发展。 在遵守中央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思想政治课必须根据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实践的最新发展成果,不断优化和更新教材、教学方法、方法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学生需求兴趣变化。 ,实现自我完善和可持续发展。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 同时要根据时代、社会和学生的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教学方法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灵活调整和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只有不断引入大历史、大时代、大战略、大愿景、大格局、大社会的新实践、新模式、新案例,思想政治课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
“大思政课”体现了思政课办学观念的更新、资源的再拓展、组织的再升级,可以说是一种思政课的新形态。 从教学理念来看,“大思政课”强调思政课的灵魂塑造作用,在促进大学生知识统一的同时,着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情感、意向、行为,调整以往过分强调课堂的态度。 教学和知识转移的状况。 “大思政课”不仅注重知识传递和价值塑造,更注重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将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出来。教学延伸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注重突出大学生在这些丰富的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强调通过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外,还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基于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多样性,注重体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服务,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通过实际行动和应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从教学资源来看,注重综合利用涵盖育人主体、领域、内容、形式、方法的各类教学资源,改变传统思政课主要依靠教材的局面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全面性,不仅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传统教学资源,还包括科学精神。 、工业文化、美丽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 等专题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新技术、新应用,使整合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形象、生动、立体,更具感染力、互动性和互动性; 其次,具有时代性,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关注当前社会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实践性,注重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相结合,通过沉浸式体验、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分工协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运用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从教学组织上看,注重思政小课与社会大课的深度融合,更加注重社会大课等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改变只注重思想政治课和社会大课等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课堂本身的组织。 “思政大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的学习需求,采取现场授课、参观、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它不仅强调课堂内的教学活动,而且注重课堂外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实践。 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讨论、辩论、合作等方式促进知识和情感的分享,思维的共鸣和碰撞,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用好“思政大课”,让思政课充满活力、常保新鲜。 要善于结合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用好世界大局、国家大势以生活剧、社会动态、生动故事讲好思想政治课,让思想政治教育讲好。 球场既有“天上”又有“接地气”,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有深度又有厚度。 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 自信,文化自信。
要善于引入体制外的新鲜材料、新鲜做法、新鲜案例,把小思政课与大社会课结合起来,把思政课与思政课衔接起来,推动教材变革体系融入教学体系。 制度转化为信仰体系,让大学生“仰视”、“点头”、“解渴”、“享受”,使他们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例如,近年来,我国举办了冬奥会、夏季大运会、亚运会,留下了许多关于团结协作、勇于拼搏、追求卓越、坚忍不拔精神的生动材料和案例。 。 很多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志愿者都是围绕大学生,必须充分挖掘、系统打磨,用围绕大学生的新鲜故事讲述思政课的大道理。
要善于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汲取思想和智慧,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线下与线上、实体与虚拟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体验学习相结合。与他人一道推动思想政治课做新、活起来、做强,引导大学生自觉把爱国主义、强国志、报国主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李建华,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为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G2021-33]和四川大学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第九期)研究项目[编号:SCU909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