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论坛”青年汉学家分论坛在杭州举行
作者 童小雨英妮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这是科特迪瓦艺术家 Moreau Épouse Kouassi Mathilde 用中文发表的主题演讲的结论。 虽然来过中国很多次,但莫赫这一周在浙江的所见所闻仍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2月1日至2日,“良渚论坛”青年汉学家分论坛和艺术家分论坛在浙江杭州良渚举行。 邀请海内外嘉宾分享文明交流互鉴的观点。 “一见胜于百闻。” 他们最深的感受。
12月2日,“良渚论坛”艺术家分论坛在杭州举行。 本次分论坛的主题是“中外艺术家眼中的文明交流互鉴”。王刚 摄
通过青年汉学家培训项目,德国波恩大学孔子学院执行院长叶寒石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认为中国是一个现代化国家。 比如这次活动的举办地杭州,就有大名鼎鼎的阿里巴巴。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一旦你来到中国,你就会发现中国式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描述,而是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由此,他坦言,“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了解中国”。
在为期一周的浙江之行中,莫赫重新认识了中国。 20世纪90年代,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 她的中文名字——莫赫,既是莫罗的音译,也有“文化融合”的意思。
游览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良渚博物馆,泛舟西湖,游览书圣故里绍兴……再次踏上中华大地,漠河充满了惊喜。 当她得知良渚陶器上的符号比甲骨文还要古老时,她由衷地感叹:“中华文明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价值很高。”
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曾被泰国艺术家文光·暖乍楞列入《中国三印象》中。 “参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和良渚博物馆的经历给了我很多创作灵感。”
泰国艺术家文光Noonchareng在论坛上发言。王刚 摄
在这次采访中,他了解的不仅是历史文化,还有杭州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民的友善善良、绿色生态等城乡发展的“细节”。湖州的发展。 他提到了安吉峪村,一个经常出现在报道中的中国村庄,通过特色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帮助农民增收。 “它充满魅力。” 文光暖茶岭评价道。
在他看来,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立体的。 “我期待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看到不同国家、更多文明的发展成果。” 他还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就是建一座博物馆,促进地区之间的艺术文化交流。 。
“沟通可以加深我们的感情。” 这是文光暖茶岭的心声,也是参加两天分论坛的嘉宾们的共识。 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系主任谢里夫在“良渚论坛”青年汉学家分论坛上表示,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多种文化互联互通互鉴的重要渠道。 “各国人民是一个大家庭,地球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良渚论坛”艺术家分论坛现场。王刚 摄
“没有人必须用放大镜看自己,也不必用显微镜看别人。”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张杰认为,平等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 历史是一部发展的历史。 在尊重自己的同时,首先要尊重别人。 文明的发展需要照镜子进行自我审视,也需要不同地区、不同历史的文明之间互学互鉴,互助共存、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据悉,“良渚论坛”是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之一,将于12月3日在杭州举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