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的愿景与行动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十年发展展望
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深度和广度
“共建‘一带一路’已经从理念转变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域开放司司长徐建平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为世界经济繁荣发展注入新动力,开辟新空间,形成物资畅通、政民合一、共赢的互利共赢局面。 、共同发展的良好国际形势。
展望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愿景与行动》提出了未来十年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思路、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在发展理念上,要统筹继承与创新、政府与市场、双边与多边、规模与效率、发展与安全。 在原则理念上,我们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诚信的重要指导原则和惠及民生、可持续的高标准。 从发展目标看,一是互联网络更加畅通高效; 二是各领域务实合作迈上新台阶。 三是共建国家和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第四,中国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重点领域合作主要集中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以及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
下一步将与共建国人民统筹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心连心联通,积极拓展合作新领域。着力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深度和广度,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果。
稳步提升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水平
中欧班列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 中欧班列开行以来,始终保持安全、平稳、顺畅运行。 累计开行列车8.1万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 运输服务网络覆盖整个欧洲。
“面向未来,我们将围绕‘巩固、稳定、提升’主线,共同构建中欧班列高效运输体系、安全治理体系、多渠道体系和创新发展体系,持续推动中欧班列向更高质量、更好方向发展,不断拓展中欧班列造福各国人民的“幸福之路”和繁荣之路' 为了世界。” 徐建平说道。
巩固和提高中欧班列发展水平。 在建设和维护现有运输线路的同时,共同开发跨里海等国际运输新通道,推进重点港口设施扩能改造,全面提升中欧班列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持续完善中欧班列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国际运输市场竞争力。 推动规则标准对接,不断夯实中欧班列国际合作基础。
我们将全力维护中欧班列良好发展势头。 加快完善中欧班列政府间合作机制,加强政策制定、规划对接、设施联通、便利通关、运输组织、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沟通协商,构建国际合作网络中欧班列。 加强中欧班列沿线安全风险管理,深化信息交流合作,加强执法合作,共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为中欧班列营造稳定、安全、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全面提升中欧班列发展质量和效率。 加强市场需求、发展规划、合作平台、设施项目对接,全面提升集疏运各环节、全流程质量和效率。 优化我国中欧班列集装中心布局,不断提高货物集装质量和效率。 协作完善中欧班列运行机制和规范,全面提高运输组织效率。 建设密集的中欧班列支线网络,形成覆盖面广、集疏运效率高的“主支通道运输体系”。 稳步拓展中欧班列全班次,持续提升沿线通关便利化水平,实现中欧班列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推动三方或多方市场合作,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三方或多方市场合作有利于发挥各方优势,提高合作质量。 近年来,商务部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积极成效。
商务部综合司副司长周中国介绍,在机制层面,中国已与14个国家签署了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 在模式层面,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主要包括产品服务、工程合作、投资合作、产融结合等,以充分发挥技术、资金、管理、各方的等; 在项目层面,一批三方或多方市场合作项目成功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也形成了较强的示范效应。
绿色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 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许多国家表示希望同中方深化绿色丝绸之路合作。
“中国将与各方构建更加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让绿色真正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 徐建平表示,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共同完善绿色政策体系,构建绿色合作网络,推动重点领域绿色合作。 在能源建设领域,中国光伏和风电产业分别贡献了全球75%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以上的风电关键零部件市场。 中国企业参与建设了一批清洁、高效、优质的绿色能源项目。 在设施建设领域,中国企业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肯尼亚蒙内铁路建设中修建动物通道,在中老铁路建设中种植约863万棵灌木和5.5万棵乔木,共同构建国民生态。 环境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未来,中国将继续与共建国家一道,加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一是深化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更好发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国际平台作用,不断夯实绿色基础发展合作。 二是继续深化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绿色技术、绿色标准、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拓展新的合作空间。 三是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技术创新合作,深化对话交流和经验分享,为共同建设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更多绿色解决方案。 (人民日报记者 刘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