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演出中的假唱行为有被刑事追责的可能
五月天“假唱风波”备受关注。 一些法律专家表示,商业演出中的假唱甚至可能导致刑事起诉。
如何识别口型同步?
根据《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假唱是指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使用预先录制的歌曲、音乐代替现场演唱的行为。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岩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假唱的判断将依据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处罚。
目前,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执法总队已按照营业性演出管理规定要求主办方配合调查。 相关情况依法核实后,将及时回应网友关切。
有分析认为,判断和确定是否假唱至少有以下三种方法:
1、使用音频软件对现场音频进行分析,做出基本判断;
2、现场演唱音频疑似对口型部分与之前成品音频的波形对比;
3、对口型音频、对口型与真唱衔接的音频、现场真假唱衔接的音频均需要相关人员操作。 文化执法人员、公安人员可以对相关人员进行调查。
对于“半开麦是否是假唱”,北京悦诚律师事务所律师岳其山表示,“半开麦”可以理解为类似于我们在KTV里用原曲唱歌,但原曲目的音量较低。 观众听到的是混合效果:既有预先录制的原唱部分,又有现场真唱部分。 这种方法可以掩盖一些呼吸、语调等问题,尤其常见于歌舞舞台。 就这样,歌手确实现场演唱了整首歌。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很难说这是一种“以预先录制的歌曲代替现场演唱”的行为,也很难被认定为假唱。
对嘴型的后果有多严重?
根据《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通过假唱欺骗观众的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观众有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规定要求演出主办方赔偿离场后的损失; 演出主办方可以依法向有责任的演出团体、演员追偿。 由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此外,如果企业在2年内再次被发现假唱,则有可能被吊销营业执照。
刑事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法学系教授、北京冠衡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肖毅表示,如果犯罪者故意隐瞒假唱真相,通过欺骗观众获取门票,做好相关音频等精心准备和所需材料、付款方式也可能被视为实施其他诈骗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 但归根结底,要认定合同诈骗罪,单纯的欺骗、诈骗罪还不足以认定犯罪。 证据收集和论证应重点关注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持有目的”。 综合评价包括考虑收票金额、同级别歌手的市场价格、对口型歌曲的数量等。
肖毅表示,如果有隐瞒,但假唱歌曲所占比例并不大,票价等费用也只相当于甚至远低于演出正常的“真唱”部分,被视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可能性不大。 否则,就可能成立合同诈骗罪。 同时,参与“假唱”的相关人员也可能构成共犯。
遇到“假唱”如何维权?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学院经济法研究所教授、海南国际仲裁院仲裁员郑俊国表示,如果有证据表明是假唱, ,购票观众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郑俊国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定,无论是假唱演员及其工作室、经纪公司、演出主办方甚至是实际进行“假唱”的工作人员,如果权利人认为任何主体有能力履行赔偿责任的,可以根据相关证据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 法院将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立案。 被告可以根据具体合作协议、利益分配等实际情况,请求追加第二、第三等共同被告,由法院确定责任分担。
那么,专程去看演唱会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该如何补偿呢?
郑俊国认为,在认定假唱的前提下,如果有证据证明该费用是专门为参加演唱会而发生的,且法院认定在合理范围内,“假唱方”可能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在这方面。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张明在接受中新社国时快报采访时表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存在欺诈行为,应当加大对消费者的赔偿力度。根据消费者的要求。 造成损失的,增加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格或者接受服务成本的三倍; 增加补偿金额不足500元的,增加补偿金额为500元。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据此,消费者如果遭受欺诈,可以直接要求三倍赔偿,无需提供详细证据证明具体损害内容和范围。 但至于“假唱”是否构成欺诈,举证责任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