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出资为子女买房购房款性质应如何认定?法官解答
□ 通讯员 徐翔
当孩子长大后,父母投资给孩子买房、支持孩子创业的情况并不少见。 然而,当父母年老需要用钱看病、养老,或者子女不孝顺时,是否可以向子女索要以前的“投资”呢? 如果孩子以父母“送礼”为由拒绝归还钱,没有贷款凭证,父母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呢? 对此,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法官回答了相关问题。
问:父母投资给孩子买房时,购房款的性质应如何确定?
答:父母出钱给孩子买房是否可以收回,取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借贷关系还是赠与关系。 根据民法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贷款时成立。 当事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订立合同。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原告仅凭金融机构转账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被告辩称转让是为了偿还双方此前的借款或者其他债务,被告应当提供证据支持其主张。
日常生活中,由于大多数孩子结婚时缺乏经济基础,难以承担自己买房的费用,有能力的父母往往会自愿出钱为孩子购买房产,以解决或改善家庭生活。儿童的生活条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部分〉的解释(一)》,当事人结婚后,父母出资购买房屋的,双方按照协议办理; 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约定办理。 继承或赠与加工。
因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民事主体关系,它更加亲密和有道德。 如果有充分证据证明购房款是贷款,法律应该支持父母的返还请求。 例如,如果买房的资金属于父母自有资金,且子女已表达了还款意愿,则无论双方是否签署欠条,都可以认为民间借贷已经达成共识。双方成立,双方之间已建立民间借贷法律关系。
问:父母把积蓄转移给孩子,孩子后来却对父母不孝。 这时候,父母在没有贷款合同的情况下能拿回转来的钱吗?
答:父母把存款转给孩子后,在没有贷款合同的情况下是否能拿回钱,取决于双方是否被法律认定为赠与关系或借贷关系。 《民法典》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赠与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一般情况下,如果认定为赠与合同,赠与人必须明确表示意思表示; 如果认定为借款合同,需要签订书面借款合同、欠条等,特别是只有金融机构的转账凭证,并且必须能够说明原因、时间、金额等。贷款日期。 地点、付款来源、交付方式、付款流程、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状况等事实; 利息协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未约定利息或者自然人之间贷款利息约定不明确的,贷款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一般不予支持。
尊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国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和赡养父母的义务。 当父母因为女儿不孝而不得不要求转移资金时,法律应该发挥重要作用,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并在必要时树立孝敬老人的社会风尚。
问:老人将财产转让给子女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如果老人打算将财产转让给子女,需要注意一些法律风险。 向子女转让财产根据具体情况可分为赠与和贷款两类。 老人自愿向子女捐赠财产的,首先要明确捐赠对象。 一种情况是,老人有多个孩子,需要明确该礼物送给哪个孩子;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已经结婚了,需要明确彩礼是送给夫妻双方还是一方。 其次,要明确礼物的种类。 不同类型的礼物需要不同的送礼方式。 如果是现金礼物,适合金额比较小的礼物。 一般都是以送达方式生效,即只要将现金送达给孩子,礼物就生效。 如果是房产赠与,流程就比较复杂。 一方面,需要确认老人是否拥有房产的完全所有权。 另一方面,又需要转移。 只有转账才能生效。 需要注意的是,《民法典》第658条规定,捐赠财产权转移前,捐赠人可以撤销捐赠。
除了礼物之外,日常生活中,老人还可以通过贷款的方式将财产转移给子女。 亲戚之间不开欠条、欠条等债务凭证是我国的传统观念和朴素的伦理道德。 虽然这是建立在亲戚之间的信任之上,但一旦发生纠纷,没有借条作为证据,就会让诉讼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建议老年人作为债权人将财产借给子女时,应与子女签订借贷合同。
贷款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贷款种类、币种、用途、金额、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条款。 如果没有贷款合同,发生房产交易后,建议保留证据并注明汇款用途,以便在发生纠纷时,可以理清法律关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兴趣。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