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我们希望每次进山空手而归”

垃圾   志愿   编织   徒步   领队  
财经网 2023-12-08财经热点
“我们希望每次进山空手而归”“手护自然”公益组织3年翻山越岭,捡走7.1吨山野垃圾慕田峪长城上,零星的雪花飘落。“手护自然”团队领队志愿者刘晋锐放下手中的垃圾袋……

公益组织“牵手自然”三年时间翻山越岭,捡拾山地垃圾7.1吨。

慕田峪长城上,零星的雪花飘落下来。 “携手自然”团队领队刘金瑞放下手中的垃圾袋,看着体育软件。 距离起点,他们已经爬升了三百多米。

山上气温降至零下3摄氏度。 虽然因为不断的攀爬和拾取,刘金瑞的身体不断出汗,但戴着手套的手指依然冰冷、麻木。 他不断弯下腰,捡起路边的包装袋和塑料瓶,扔进手里的编织袋里。

11月25日,公益组织“携手自然”志愿者来到北京市怀柔区慕田峪长城。 这是他们的第 51 场活动。 48名志愿者行程7.68公里,攀登629米,清理山体垃圾112.73公斤。

“为自然之手”成立三年多,专注于清理山里的垃圾。 创始人刘松表示,三年来,他们的3000多名志愿者共清理了7.1吨山地垃圾,约等于384个饮水机桶的重量。 “能够动员这些热心公益的朋友清理山里的垃圾,很治愈,很有成就感。”刘松说。

一场活动需要120个垃圾编织袋

11月24日晚,“携手自然”团队领队之一刘金瑞开始准备第二天攀登慕田峪长城的装备。 他准备了一个30升的背包,可以装三瓶水、十几个垃圾袋、几双手套、一个对讲机、一盏头灯和一根绳子。 刘金瑞还带来了一个医疗包,里面有绷带、创可贴、碘伏。 夏天的时候,他还会带一些盐丸、藿香正气液、补充电解质颗粒。

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市怀柔区。 由于距离市区不太远,25日上午8点,他们在牡丹园地铁站集合,乘坐公交车前往长城。

天气不太好,正好赶上北京降温。 当我们出去的时候,气温已经降到了零摄氏度以下。 到了山上,雪花还在飘着。 刘金瑞看到废弃矿泉水瓶里的水已经凝固成了冰。 他把瓶子敲到石头上,把冰块压碎,倒了出来。 然后他把瓶子压扁,扔进编织袋里,这样重量轻,体积小。

此次活动报名了八名队长,他们将志愿者分成五人一组。 主要领导走在最前面,规划好路线,免得大家迷路。 最后一位领导者负责防止每个人迷路。 中间的领导用对讲机通报进展情况。 5小时内,48人捡拾山体垃圾112.73公斤。

这是“携手自然”团队成立以来的第51场活动。 该团队创始人刘松记得,他们捡到最多的垃圾是在今年的10月16日。 该队组织51人到河北省张家口市老张沟捡拾垃圾。 一天之内,志愿者捡拾了近1吨山地垃圾。

活动结束后,老张沟林场向他们送去了锦旗和感谢信。 团队创始人刘松在与林场负责人的聊天中感受到了他们的无奈。 “他们没有执法权。 每次巡逻时遇到有人乱扔垃圾,他们都只能口头说说。 ”

团队捡垃圾的路线一般都是经常徒步的旅友推荐的。 香山、水泉沟、北京最高峰东灵山都是志愿者常去的地方。 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徒步了30多条不同的山路。

山上的垃圾千奇百怪,诡异莫测。 志愿者拿起理发器,打开后发现还有电。 其他人则挑选了女式凉鞋、背心和皮夹克。 刘金瑞开玩笑说:“爬回山上可以带一整套衣服回来。”

队长冯锦涛在山上遇到了废弃的路灯灯罩、烧水的大锅和一些农药瓶。 冯锦涛捡到的最古老的垃圾是一个2005年的冰淇淋袋。刘松捡到了一个可口可乐瓶。 刘金瑞去旧货市场查找,推测该瓶子的生产日期早于2000年。

垃圾夹是最有可能报废的材料,因为垃圾太多。 最终,志愿者发现用手捡是最方便的。 由于山上树木较多,志愿者即使戴着橡胶手套也经常被刺伤。 冯锦涛会随身携带一根针,这样他就能把卡在手上的刺挑出来。

由于资金是志愿者筹集的,因此节省了材料。 每次任务结束时,捡垃圾的手套和编织袋都会由组长轮流带回家清理。 手套可以重复使用一两年。 小编织袋的成本是0.5元。 如果保护得当,它可以用于 4 项任务。

一场活动大约使用120个编织袋。 装满垃圾的编织袋里往往装满了汤和水。 刘金瑞会把自家门外的垃圾桶抖出来,整理好,带回家泡在盆里清洗。 夏天臭味很重,洗完澡后,家里的臭味一整天都得散去。

参赛者年龄最大74岁,最小4岁

在创办“护手自然”之前,刘松就热爱户外运动。 2020年8月他去青海、西藏时,在无人区发现了大量塑料瓶垃圾。 过着游牧生活的藏民会收集这些垃圾,但由于无法带走,只能挖一个大坑埋掉。

随后,刘松来到了云南的徒步圣地雨崩。 在原始森林里,他看到了许多人类生活的痕迹。 就连主峰海拔7508.9米的“蜀山之王”贡嘎山,他也见过自热锅。

刘松此前曾有过带朋友去捡垃圾的想法。 此行返回北京后,他决定付诸实践。 刘松上网购买了不同的塑料袋和编织袋,测试徒步时袋子的耐刮擦性和容量。

2020年10月30日,他启动第一期活动,前往“海淀三峰”清理山地垃圾。 20名志愿者在九峰、羊塘山、妙峰山徒步15公里,清理垃圾53公斤。

后来,参加的人越来越多。 据刘松统计,参与者中,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4岁,30岁以下的约占62%。 “年轻人愿意参与这样的活动,他们也会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为他人科普科学。”

刘松在云南的一个村庄长大。 依山而建的小村庄,生活用水全部靠山泉。 村民们在山脚下建了一个池塘,储存山上的水。 所以,刘松对山上的生活垃圾很讨厌。 “如果垃圾污染了山泉,村里的人就喝不到水了。”

徒步捡垃圾时,刘松发现水泉沟、怀柔“露营宝地”核桃溪花园等水源地有大量垃圾。

让志愿者们无法理解的是,山上的一些垃圾被装袋掩埋。 “我们在山洞里发现了几大袋用编织袋包装的垃圾,就连编织袋也有一些风化的痕迹。” 刘金瑞说道。

冯锦涛发现,一些垃圾填埋场就在路边的树林里。 这些垃圾显然是经过专门清理然后掩埋的。 “我们建议把垃圾运下山,交给垃圾处理厂进行专业处理。” ”。

志愿者在捡垃圾时也会遇到不懂的人。 有些人说他们“无事可做”; 一些徒步旅行者在休息时看到志愿者把垃圾递给他们。 刘松一开始也接​​受了,但后来觉得不对。 然后他会拒绝并劝说徒步旅行者养成自己带走垃圾的习惯。

但大多数人看到后都会帮助他们。 有一次,刘松带队去东灵山。 下山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位开皮卡车的村民。 叔叔看到他们后,开始把垃圾装进车里,然后拉下山。 有一次到“三峰”,冯锦涛背着一个重约20公斤的大袋子。 一位下山的游客看到他,就帮他拎着袋子的一端,把垃圾拎下山。 有游客看到一名4岁的孩子在捡垃圾。 ,夸他厉害,还和他分享零食。

12月3日,刘金瑞在北京“三峰”参加越野赛。 有些比赛路线与他们捡垃圾的路线重叠。 他发现自己捡垃圾的地方干净多了。 他跑过去的时候,感觉很有仪式感。

入队初期,冯锦涛觉得每次捡垃圾都有满满的成就感。 然而,随着捡到的垃圾越来越多,一种失望和空虚的感觉也逐渐出现。 我们第一次进山,却空手而归。 我们志愿者还可以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

参加五座楼山垃圾清运后,冯锦涛在社交平台上写道:瓶子被一一塞进垃圾袋,原本的草地和土地重新被阳光照亮,周围的一切恢复了和谐,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表达谢意。 回首望去,秋山环抱的密云水库已彻底痊愈。 这美丽的山野应该恢复它的美丽。

新京报记者 郭亦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