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退得出”到“稳得住”捕鱼人变身护渔人
作者 杨梦怡
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施十年禁渔。 禁渔三年来,长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连日来,“绿水青山——十年禁渔看长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组深入重庆垫江、万州、巴南等区县探访重庆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取得进展性成果。
图为“绿水青山——唱响绿水青山——十年禁渔看长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重庆启动。 杨梦怡 摄
从“退休”到“稳定”,渔民变身渔民保护者
重庆垫江县高安镇李代国祖上三代以打鱼为生。 他在龙溪河边生活了大半生,亲眼目睹了河水由清澈变黑,再由黑变清的过程。
在李代国的记忆中,儿时的龙溪河水总是清澈见底,充满了鱼虾。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两岸建起了造纸厂、养殖场、化工厂。 环境污染更加严重,龙溪河也逐渐不再清澈。 2007年,龙溪河水质一度达到劣Ⅴ类,河里鱼类大量死亡。 许多对水质要求较高的鱼类消失了。 李代国的捕鱼生意也越来越不好。 由于无鱼可捕,他选择到别处打工。
2016年,李代国选择加入钓鱼队,立志改变自己从小依赖的母亲河。 “像我这样加入捕捞队伍的渔民有很多,长期的捕捞经验让我们了解了水域的情况,我们会重点检查非法捕捞容易发生的地方。”李代国说。
据了解,重庆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通过实施定向就业援助、定向培训、动员保险保险、综合保障等方式,确保上岸渔民有前途、有生活保障。政策援助。 截至目前,重庆上岸有就业意愿的7429名渔民全部实现就业,符合参保条件的10414人全部参加养老保险。
“集治河、巡河、渔业、发电于一体,垫江县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垫江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河岸修复、湿地创建、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池塘建设等项目,积极开展水域生态修复、小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小散排污”企业整治等工作。 龙溪河垫江段水质得到有效改善,长期保持在Ⅲ类及以上。
从“禁止”到“可控”,非法捕捞无处藏身
图为重庆巴南区渔政执法船基地。杨梦怡 摄
“渔政AI预警处理平台可以自动识别捕捞、拉网、捕捞等行为向警方报警。接到报警后,我们会立即派出就近的行动小组核实情况。” 在重庆巴南木洞水区派出所,相关负责人刘国建表示,“今年7月4日,我们通过AI预警系统发现有人在巡逻过程中进行电子捕鱼。 在获得监控并分析判断事发地点后,我们迅速赶赴现场。 我们到达现场后,查获河鱼32公斤,并将涉案4人移送检察机关。”
创新技术给巡逻工作带来极大便利。 截至目前,重庆市渔政视频人工智能预警处置系统已覆盖南安、九龙坡、万州、武隆等30多个区县,全市非法捕捞案件明显减少。
据了解,为了让长江十年禁渔“禁止”、“可控”,重庆市公安、农业农村委、市场监管等部门联手,采取主动作为,立足长江生态检察官制度实施。 对长江上游负责,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打造“人防+技防”全方位、全覆盖、全天候立体巡逻体系防御”,全力禁渔。
自2021年1月1日长江实施十年禁渔以来,重庆共查处涉渔行政案件4500余起,破获刑事案件1700余起,禁渔“三无”船舶2955艘,清理残留网具5633件。 劝导制止非法捕捞行为25万余起,整改市场涉渔突出问题7300余起。
从“休养生息”到“继续繁衍生息”,水生生物逐渐恢复
图为万州区水产研究所达州基地。杨梦怡 摄
“2022年3月12日,我们在长江万州武陵段意外发现了一条长江鲟,这是我工作30年来第一次发现长江鲟的踪迹。” 回忆起去年的情景,万州区水产研究所达州基地负责人付秋民难掩激动。
万州区水产研究所达州基地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繁育放流站的野生驯化基地。 主要开展各类鱼类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和野生鱼类救助。
“我们的工作是从长江中采集一些珍稀常规品种,经过不同时期培育成亲本,然后通过人工繁育培育苗木,达到放养标准后放流到长江中。” 付秋民说,目前,周基地共有32个亲本保育网箱,面积约800平方米,保存着长江鲟、鲻鱼、岩原鲤等珍稀名优鱼类。
“长江禁渔三年来,水质越来越好,鱼类数量也有所增加。” 付秋民说,近十年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已向三峡库区放流珍稀鱼类超过7000万尾。 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有效促进了鱼类资源的恢复,丰富了鱼类资源的多样性。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数据显示,近三年来,重庆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超过5100万尾,有效补充了长江鱼类资源。 据监测,重庆长江鱼类种类和资源数量较禁渔前有所增加,长江鲟等珍稀濒危物种被发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