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瓦古城,中国文物修复工作队应邀而来
古代丝绸之路横跨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共同谱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
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古丝绸之路绵延万里、绵延千年,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精神。 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丝绸之路穿越时空,支撑繁荣; 丝路精神植根于历史,面向未来。
从沙的边缘到海的彼岸,17个共同建国国、33个联合考古合作见证了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
在希瓦古城,中国文物修复团队受邀与当地工匠合作,将古建筑修复成昔日面貌。 抖落岁月的尘埃,千年屹立在丝绸之路上的湿婆再次给人们带来荣耀和希望。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修复团队成员陈辉:“当夕阳西下的时候,美丽的景色真的可以驱散你一天的所有疲劳。那个时候,你可以想象,当张钱氏出使西域,骑着骆驼,手拿拐杖,在悠扬的驼铃声中看夕阳,我难道就是追着张骞先祖的足迹,一路走到这里的吗?
张骞的“掏空”与郑和下西洋。 骆驼商队和宝船充满了善意和友谊,留下了永恒的传说。
在丝路精神指引下,共建“一带一路”支撑着和平与发展,也传递着梦想和希望。
2023年3月10日深夜,沙特和伊朗这两个断交七年的中东国家,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古国,在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握手言和。路。
十年来,中国积极推动对话谈判解决国家间疑难问题,和平解决分歧和争端。 在和平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和平,让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致力于发展的人民共同努力。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离不开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
丝路之歌流传,人们传递“一带一路”共同情感,用脚步丈量丝路多元文明。 十年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的144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 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丝路国际戏剧联盟等多种合作机制不断涌现。 日益活跃的体育合作与交流也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各国增进了解、增进友谊的重要桥梁。
共建十年,文明交流超越文明壁垒,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世界各地,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互动更加密切,相互理解、相互理解、团结一致、共同繁荣的“和谐之美”正在激荡。
撰稿:盛杰、李景辉
导演丨张文华 李景辉
主摄像头| 陈硕和陈雷
编辑丨李阳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