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第二座里程碑:太空33天

财经网 2023-10-18财经热点
□ 本报记者 廉颖婷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时刻。2003年10月15日,浩瀚的太空迎来了第一位中国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搭乘我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顺利升空。……

这是一个将载入史册的时刻。

2003年10月15日,广阔的太空迎来了中国第一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搭乘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成功升入太空。 21小时23分钟后,10月16日6点左右,杨利伟安全返回地面。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和几代人执着的追求成为美好的现实。 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年前,中国人首次在太空留下足迹; 20年后,中国拥有了完全独立的空间站。 20年来,载人飞行经历了从一人一日,到多人多日,再到两人中期停留,再到多人长期停留。 迄今为止,已有18名宇航员被送入太空。

“从2003年到2023年的20年里,中国航天事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变革,在载人航天、卫星导航、深空探测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告诉记者。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中国航天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也是数以万计中国航天员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

载人航天按下快进键

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被公认为继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后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从此,中国载人航天建设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多人多日、出舱活动、交会对接、太空教学、中长期居住、模块转位、组装完成……

20年来,载人飞船从独立飞行,到对接天宫空间实验室中期停留,再到对接天宫空间站长期停留。

20年来,空间实验先是在较小规模的“神舟”轨道舱上进行,然后进行了中型“天宫”空间实验室,再到大型国家航天“天宫”空间站进行实验室。

20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圆满完成“第一步”任务,全面完成“三步走”战略,空间站进入正常运行新阶段……

在所有航天工程中,载人航天的系统最为复杂。

项目之初,项目中有七大系统。 到了空间站阶段,数量已增至14个大系统、数百个子系统,涉及数千个参与单位和数十万科研人员。 以宇航员搜救为例,除了工程相关的科研检测单位外,还涉及外交、交通等多个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医疗单位和数万人。

载人航天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一场“大规模战役”。 故有“万人奋战,建神舟”之称。

“‘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是对祖国的热爱和无私的奉献。一个人有什么力量能够奉献出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就是因为爱。人生最大的爱就是爱国主义。” ”。 9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齐发仁的一生,与航天事业的发展相伴。

正是这种精神,近20年来,中国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最快组装建造空间站的记录,超越了中国航天事业在探索浩瀚宇宙新征程上的“加速度”。

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不到一年时间,密集实施长征七号、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四次飞行任务,打造我国第一个真正的空间实验室。 2020年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了空间站阶段任务的序幕。 2021年4月29日,天河核心模块上市取得圆满成功。

从2021年4月天河核心舱发射到神舟十四号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在20个月内密集实施了11次发射、3次飞船返回、2次舱换位、7次航天员出发。 太空舱内,4名机组人员12名宇航员已陆续进驻轨道。 航天员组首次完成在轨轮换,掌握航天员长期在轨居住、空间站组装建造等8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空间站已按计划竣工。

回顾中国载人航天事业20年来的发展,伟大的事业催生了我们自己的航天精神,特别是能吃苦、能拼搏、能创业、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创新发展。” 采访中,齐发仁向记者反复强调航天精神。

无任何隐患

2003年10月15日,将杨利伟送入太空的正是长二F运载火箭。 虽然安全性足够高,但通过首次载人飞行,研制团队还是发现了长二F火箭的缺点。 在火箭飞行120秒到140秒的过程中,杨利伟感到一种不舒服的振动。 这种非常不舒服的振动就是 POGO 振动。

“这个问题让大家感到惊讶。为了消除航天员的不适,研制团队立即分析数据查找原因,并对长二F火箭进行改进。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的工作改进后,这种震动现象已经完全消失了。” 原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张志告诉记者,通过不断研究、不断改进,现在航天员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上更加舒适、更加可靠。

因为“配员”必须“更严格、更严格、更谨慎、更细致、更扎实、更踏实”,视质量为生命,确保航天员的绝对安全。 谈到安全,张志非常严肃地说:“虽然航天员安全指数已经高达0.997,但即便如此,航天员仍然有‘飞行无任何隐患’的严格要求,因为载人航天中的人命关天。”处于危险之中。”

航天界有句名言:“如果你没有归零,你就不是真正的宇航员”。

宇航员总是又怕又爱“归零”。 害怕,因为归零的过程太痛苦; 热爱,因为这是中国航天事业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致胜密码”。

“载人航天为何能取得连胜不败的纪录?” “并不是说没有问题,关键是要提前发现问题,彻底‘归零’,然后再上太空,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关键技术的反复验证、方案的严谨设计、严格的质量控制、精心的管理……航天员的“归零”原则和经受挫折锤炼的严谨作风,成就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正是这种对科学的尊重和对卓越的追求,默默地为每一次飞行保驾护航。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进入空间站轨道建设任务阶段后,迎来高密度发射任务。 长二F运载火箭每一次亮相,可靠性和安全性都会再次提升。

“作为航天员的‘专列’,长二F运载火箭的安全性能无疑是重中之重。经过多次优化,目前火箭的安全评价值已提升至0.99996。”张志说。

数值的变化离不开团队的不断优化和积累。 每次飞行后,开发团队都会评估火箭的性能。 通过设计、制造、测试等方面日复一日的积累,火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每提高0.00001,就永不停歇。

探索太空更深更远

“从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到空间站全面建成,我们只用了30年时间。” 杨利伟说,“从首次载人飞行到今年这20年里,我们见证了航天技术的进步。有了这一突破,可以说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30年来,载人航天工程全线获得发明专利4000余项,推动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辐射和带动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等行业快速发展、纺织、通讯等领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技整体水平的提高。 尤为可贵的是,培养了一支作风优良、业务扎实、善于攻关、担当重任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了我国航天科研试验能力的整体提升。

对于未来的太空家园,齐发仁表示:“我们的空间站还在不断完善,规模会越来越大。送人去空间站不是我们的目的。如何利用这个平台,让科学家们做出新的东西?”发现并取得更多的科学成就,更好地探索浩瀚的宇宙,这就是我的希望。”

展望未来,中国航天事业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中国人民探索太空的步伐将迈得更远。

“按照规划,我们将在2030年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推动载人航天技术从近地向深空迈进,加深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的认识。同时,我们将深化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共同发展,为载人航天事业做出更多贡献。”杨利伟说。

张志介绍,我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载人火箭包括两种构型。 载人登月构型的起飞重量比现在的火箭大得多,达到2100吨以上,推力达到2600吨以上。 它可以将27吨有效载荷发送到地月转移轨道,服务于未来载人探月。

“目前,登月宇航员的选拔和训练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载人登月与近地飞行有很大不同,对技术和宇航员的要求都非常高。” 中国航天员研究训练中心专家田利平说。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