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卖车险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近日,宝马、比亚迪保险资质获批,引发业内关于车企跨界“风险”的热议。 尽管相关车企在宣传中声称拥有“核准的保险资质”,但事实上,保险牌照与保险经纪牌照存在较大差异。 比如,比亚迪获得了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的牌照,即保险牌照,其价值要高得多。 比保险经纪执照更好。
从目前涉足车险业务的车企来看,主要分为两类:直接设立保险公司和通过代理、经纪业务“曲线进入”。
前者难度极大,获得保险牌照的车企屈指可数。 除比亚迪外,目前仅有广汽集团旗下的众城保险、一汽集团旗下的新安保险、吉利控股旗下的合众保险。 通过代理人和经纪人进入保险市场更为常见。 2018年以来,小鹏汽车、特斯拉、理想汽车、蔚来汽车等10余家车企相继进入车险行业。
车企看好保险业务,纷纷投入其中,当然希望从中受益。 但众所周知,保险行业不仅仅是一个营利行业,还具有社会保障属性。 那么,车企卖车险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呢?
笔者认为,车险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 短期内,车险公司在业务规模、服务网络、客户认可度等方面还无法与领先保险公司竞争。 但车企凭借股东关系和相对便捷的信息获取,在用户数据、软硬件迭代、延保、电池保护等保险场景上具有相应的优势。
在此基础上经营车险将有利于汽车企业价值链的拓展。 车险是汽车后市场价值最大的“蛋糕”。 2022年,全国车险收入将突破8000亿元。 车企布局保险业务,可以直接提升公司估值规模。 产品方面,随着事故责任、理赔方式等保险实务数据的积累,优化迭代、降低风险将反馈到汽车产品功能的开发和完善中。
其次,车企销售车险有助于建立数据驱动的服务体系。 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给了车企更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新能源汽车比同级别的传统汽车更加智能,可以收集更广泛的数据,因此在保险领域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与传统保险经纪公司相比,汽车企业设立保险公司具有资源和信息优势。 未来,通过智能化、互联网化入口,在责任理赔、用户服务体系建设、商业模式等方面将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
最后,汽车公司销售汽车保险有助于提高其盈利能力和用户体验。 新能源汽车保险的痛点主要包括事故发生率较高、平均赔付率较高、保费价格较高、次生灾害较大等。 汽车企业在布局车险时,可以利用数据优势,适度降低用户保费,为客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构建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闭环。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汽车企业发展车险业务看似有很多好处,但车险具有门槛高、成本高、本土化等特点。 短期跨境“涉险”不仅建设成本高、时间周期长,而且承保赔付压力也很大。 ,与保险公司系统的衔接复杂,总体来说还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