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2023年终中国科技盘点之航天科技篇中国航天交出亮眼成绩单

财经网 2023-12-23财经热点
2023年终中国科技盘点之航天科技篇中国航天交出亮眼成绩单2023年,中国航天可谓异彩纷呈。全年完成宇航发射的次数将逼近70次,成为中国航天新的里程碑。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

中国航天取得骄人业绩

2023年,中国航天事业辉煌。 全年完成航天发射数量将接近70次,成为中国航天事业新的里程碑。

过去的一年,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持续推进航天科技创新,在运载火箭发动机、固体燃料火箭、可重复航天器研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继续推进载人航天工程和北斗工程。 等待中国重大航天旗舰项目建设大型航天基础设施; 继续推进遥感卫星、通信卫星等星座建设,让我国航天事业更好造福人民; 不断推动国际航天科技合作与交流,我国航天“朋友圈”不断扩大。

空间站运行安全高效

在载人航天工程领域,中国已先后实施了3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和2次货运飞船飞行任务。 多名航天员组进驻“天宫”,开展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完成了多次出舱活动,特别是成功开展了多次出舱作业。 一年来的实践表明,作为先进的空间科研基础设施,我国天宫空间站的正常运行是安全高效的。

今年,通过神舟飞船的载人飞行任务,很多人认识了几位新的飞行英雄。 他们是神舟十五号机组的邓清明、张璐,神舟十六号机组的朱阳柱、桂。 神舟十七号机组的海潮、唐胜杰、姜新林。 虽然是第一次飞上太空,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但在乘组长的带领下,他们都圆满完成了自己承担的任务,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多项第一。

作为执行任务时平均年龄最大的航天员,费俊龙、邓庆明、张鹭与神舟十四号机组完成了我国首次“太空交会”,连续完成四次出舱活动,刷新了我国航天员出舱活动记录。一群中国宇航员。 6月4日,三人成功登陆返回舱,状态良好。 为表彰他们为建设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费俊龙“二级航天功勋奖章”并授予邓庆明、张璐荣获“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和“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举行。 “太空老师”景海鹏、朱阳柱、桂海超分别演示了球形火焰实验、精彩的“​​乒乓球”实验、动量守恒实验和又见陀螺仪实验,生动地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10月31日,三人机组人员安全返回地面。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迈出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建设到应用、从投入到产出转变的重要一步。 由唐洪波、唐胜杰、蒋新林组成的神舟十七号乘组人员创下了我国空间站建设任务发射以来平均年龄最年轻的纪录。 他们最近首次在空间站外进行了实验性维护操作。 此举使我国载人航天器出舱活动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天舟货运飞船是“天宫”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之一。 今年,天舟五号、天舟六号相继飞入太空,为空间站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和实验材料设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发射的天舟六号是我国改进型货运飞船的首艘船。 它是目前世界上现役货物运输能力最大、在轨保障能力最全面的货运飞船。 其载货量由原来的6.9吨增加。 增加到7.4吨,使我国货运飞船的货物装载能力首次达到7吨以上。 这使其发射频率从每两年四次减少到每两年三次,提高了中国空间站的保障能力,降低了运营成本。 事实上,新天舟的成效已经初步体现。 正是有了天舟六号提供的充足保障能力,天舟七号的发射才能安排在2024年,而不必像以前那样进行新的天舟七号的发射。 在载人航天器发射之前,必须先发射货运航天器,为新的机组人员准备在轨停留期间所需的物资。

今年,中国天宫空间站完成了两次重大升级。 一是在轨动力系统推进剂补充顺利。 6月中旬,在天地协同配合下,“天宫”电力推进系统大缸在轨安装任务圆满完成,补充推进剂氙,具有重要意义空间站的长期在轨维护和安全稳定飞行。 其次,空间站氧气资源100%再生。 “天工”引进了一系列精密仪器设备,包括高效化学吸收器、精密气体处理设备和自动控制系统,实现氧气100%可再生。 这是中国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在空间生命保障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太空探索能力不断提升

火箭的能力越大,航天的舞台就越大。 今年,中国航天人继续努力研制新型、性能更高的运载火箭,进一步提升太空探索能力,取得了突出成绩。

4月下旬至6月初,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传来阵阵好消息。 一是亚洲最大推力700吨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台试车成功,正式投入工程应用; 随后,中国载人登月火箭主机130吨级泵摆式液氧煤油发动机完成第六次试车,累计试车时长达到3300秒,创下单次百载试车新纪录。吨发动机在中国。

10月20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发布六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与液体火箭发动机相比,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搭载该型发动机的火箭发射准备周期更短,快速反应能力更强。 该所表示,基于未来大型重型运载火箭大型固体助推发动机的技术需求,将开展直径3.5米分段发动机的研究,以达到火箭发动机的容量要求推力达到550吨至1500吨,为我国探月、火星探测和载人航天任务提供更多动力选择。

“可重复使用”是中国航天2023年推进创新工作的关键词之一。11月2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首次全尺寸液体火箭一级垂直起降及重复使用飞行试验成功。 12月10日,火箭再次顺利完成起飞和着陆飞行试验,飞行高度约350米,然后落下并完成横向运动,最终在距起飞点50米处平稳降落。 除了“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外,还有中国的实验航天器。 5月8日,测试飞船在轨道飞行276天后返回预定着陆点。 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12月14日,一艘可重复使用的实验航天器被发射入太空。 按照计划,它将在轨运行一段时间,进行可重复使用技术验证和空间实验,然后返回预定着陆场。

今年,我国空间电力推进技术取得新突破。 6月中上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研制的大功率霍尔推进器在大型电推进真空试验设备上首次点火成功,实现高指标稳定运行且范围广。 电力推进系统的比冲远高于传统化学推进。 用电力推进代替化学动力意味着大幅减少航天器携带的燃料量,这是航天动力领域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 中国天宫空间站的核心舱配备了四台霍尔电力推进发动机。 这也是电力推进首次应用于载人航天器上。 大功率霍尔电推进作为国际先进空间推进领域的重要技术路线,在载人航天、货运飞船、星际探索、样本返回等多种空间任务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三步走”嫦娥探月工程完美收官后,中国载人探月工程备受关注,相关信息陆续向​​外界发布。 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中国载人探月工程登月阶段已经启动。 任务总体目标是2030年实现中国首次登月,开展月球科学考察和相关技术试验。 突破掌握载人往返月球、月面短期停留、人机联合探测等关键技术,完成“着陆、巡视、采矿、研究、返回”等多项任务,形成自主载人探月能力,将推动载人航天技术从近地向深空跨越式发展,加深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的认识,为月球和太阳系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月球科学。 7月,中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向社会公布,揭示了从地面起飞到登月科学研究,再到登月表面返回地球的大致过程。

太空探索规划方面,3月初,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发布相关通知称,天问二号任务已获得国家正式批准,计划对近地小行星进行采样通过一次发射。 返回地球,然后前往小行星带中的主带彗星311P进行伴随探测。

空间科学数据陆续发布

2023年是中国太空探索的丰收之年。 多年来孜孜不倦实施的嫦娥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科研项目,获得了丰富的科学探测数据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并陆续向外界发布。

在嫦娥探月工程领域,今年有关方面已发布近10项嫦娥四号科学探测数据。 例如,12月4日,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公开发布第39批嫦娥四号科学数据。 这些数据是嫦娥四号着陆器和月球车携带的4个科学载荷在农历57日至59日期间获取的,总量为1043.6MB。 具体来说,它们是着陆器上的两个月球表面中子和辐射剂量探测器。 获得的数据来自漫游车上的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和两个中性原子探测器。 科学家对嫦娥五号回收的月壤研究取得新成果。 10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与合作者对月壤样品玄武岩和角砾岩颗粒中的硫化物进行了精细结构研究,揭示了月球玄武岩和角砾岩中的镍黄铁矿。 它们都是由硫铁矿溶出而成。 据推测,角砾岩中镍黄铁矿的形成可能与外部陨石的撞击有关。

由于为人类认识月球做出的杰出贡献,中国嫦娥五号团队在10月举行的第74届国际宇航大会上荣获“劳伦斯团队奖”。

在火星探测工程领域,今年有关方面共发布天问一号科学探测数据10次。 例如,7月3日,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地面应用系统公布了天问一号探测器搭载的高分辨率相机等12个科学载荷在2022年获得的科学数据,总计1563.4GB。

4月24日举行的“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国首张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正式发布。 根据相关规则,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中国人口不足10万的历史文化名村和名镇命名了22个地理实体。 火星全球图像为彩色,包括火星东西半球正投影、罗宾逊投影、按照制图标准制作的墨卡托加方位投影。 空间分辨率为76米。 它将用于火星探索项目。 和火星科学研究提供更优质的基础底图。 值得一提的是,4月和5月,中国科学家通过分析“祝融号”火星探测器的数据,发现火星上存在液态水。

在载人航天工程领域,8月18日,有关方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以来,特别是建设过程中,在空间科学、空间应用、空间技术等领域取得的进展。空间站的。 据悉,空间站已安排在轨实施110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 已获取近100TB原始数据,下载近300个实验样本。 部分项目已取得阶段性应用成果。 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生物材料、药物、医疗和农业技术; 微重力流体、燃烧和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解决国家材料短板、提高相关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做出了贡献。

值得称赞的是,空间实验室获得的非晶合金制备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终端设备的量产零部件。

商业航天快速发展

2023年中国航天发展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商业航天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民营航天异军突起。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15日,中国航天今年已进行17次与商业航天相关的航天发射,主角既有商业运载火箭,也有各类商业卫星。

谷神一号运载火箭今年引起了轰动。 任务次数从过去3年的4次大幅增加到每年至少7次,其中包括1次海上发射,总共将约20颗卫星送入太空。 作为民营航天企业北京银河动力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小型固体商业运载火箭,谷神星一号于2020年11月首次成功发射,经过几年的努力,已成为中国商业火箭行业的后起之秀。

7月,民营航天企业北京蓝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朱雀二号火箭成功发射,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将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的液氧甲烷火箭,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的成功。我国运载火箭中的一种新型低压运载火箭。 高性价比液体推进剂应用取得重大突破。 12月,这枚火箭再接再厉,成功实施了一箭三星发射任务。 在发射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该公司表示,新型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将于2025年首飞。

今年,民营航天企业的多枚火箭,如天龙二号、双曲线一号、利剑一号等均成功执行发射任务。 此外,中国国家航天队不断向商业火箭领域拓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先后实施了多次商业卫星发射,分别以长征二号丁、快舟一号甲为主要型号。 在多方参与和友好竞争下,中国商业火箭领域正呈现出日益生机和活力。

2023年,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商业卫星公司无疑是吉林长光卫星。 6月,公司与相关方合作,成功实现1枚火箭、41颗卫星的发射、测量、控制和组网,进一步完善正在研制的吉林一号星座,为国土安全、地理测绘、土地规划、农林生产、生态。 为环保、智慧城市等各个领域提供更高品质的遥感信息和产品服务。 不仅如此,长光卫星7月联合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进行星地激光高速通信试验并取得成功,为我国星地激光高速通信奠定了基础。地面通信系统从微波扩展到激光。

在低轨通信卫星星座建设领域,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有中国航天“国家队”的红云工程、红燕工程、星网工程,以及商业公司发射的卫星星座,比如天启星座。 9月5日,新一批天启星座卫星成功发射入轨。 根据规划,最终将建成由38颗卫星和多个地面站组成的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构建天地一体化的低轨卫星物联网生态系统。

国际航天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探索宇宙奥秘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发展航天事业是人类的共同愿望。 今年,中国继续致力于推动国际航天合作与交流。 中国通过双边和多边渠道,以重大航天项目为合作平台,调动官方和民间各种力量的积极性,与国际伙伴携手探索和开发航天。 资源。 据国家航天局相关负责人近日在2023年和平利用空间技术国际研讨会上发布的消息,目前中国已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50多份航天合作文件。

共享空间样本和数据是中国推动国际航天合作的重要方面。 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中国向俄罗斯和法国捐赠了1.5克用于科学用途的月球样本。 这些月球样本是中国通过嫦娥五号任务从月球采集的。 此外,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瑞典等国的科学家也参与了中国月球样本的科学研究。 4月12日,中国宣布,我国首颗太阳综合探测卫星夸父一号的部分准实时观测数据将向国内外无差别开放,实现数据共享。 同时,中国还启动了夸父一号国际访问学者计划,鼓励基于“夸父一号”观测数据的国际合作研究。

天宫空间站是中国推进国际航天合作的重要平台。 早在天宫在轨建设之前,中国就多次向国际社会表达合作开放态度,开放国际合作项目申请和遴选。 在8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表示,首批国际合作项目有效载荷将在空间站开展实验,与欧空局联合实施的10个空间应用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他还向外国宇航员发出邀请,欢迎他们进入中国空间站进行实验。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外国航天员将出现在“天宫号”中,与中国航天员一起遨游太空。

开展航天科技援助是中国推动国际航天合作的重要形式。 中国航天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打造“太空丝绸之路”,为合作伙伴培养本土航天人才、推动航天技术转移、建设当地航天器研制基础设施、发射卫星等。 中国和埃及的航天合作就是这种形式的一个例子。

6月下旬,中国援建的埃及卫星组装集成测试中心完成竣工验收,埃及成为非洲第一个具备此项能力的国家。 12月4日,中埃联合研制的埃及二号卫星成功发射。 该卫星将主要用于埃及国土资源普查,满足该国用户在农业、林业、城市建设、环境与灾害监测等领域的需求,将极大促进埃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今年,国际月球科学研究站计划迎来南非、白俄罗斯、巴基斯坦、埃及等众多新合作伙伴。 中国提出这一计划,将与多国共同实施,共同在月球表面和月球轨道建设长期自主运行、短期载人参与、可扩展、可维护的综合科学实验设施,揭示更多月球科学实验设施。秘密。 (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