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救援山东搜救犬机动专业支队9人6犬驰援震区
到达地震灾区的第一天,搜救犬队就派出四只搜救犬沿河搜寻倒塌的居民楼。 直到20日凌晨,工作才结束。 天亮后,新一轮搜救工作开始。 截至12月24日,搜救犬队共搜寻面积约4.2万平方米。
快速打开救援通道,赢得救援时间
震后风沙涌动,导致金田村、草滩村65栋房屋被掩埋,多人被困失联。 截至21日22时00分,青海海东市已造成31人死亡,仍有3人失踪。
据了解,中川乡海拔1800多米,气温零下十摄氏度。 早晚温差较大,沙涌的发生进一步增加了搜救工作的难度。
12月19日,接到国家消防救援局命令后,中国救援山东搜救犬机动专业支队(以下简称“搜救犬队”)携9人6只犬赶赴地震现场区域。
搜救犬队现场工作人员李林(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19日早上6点左右,搜救犬队接到国家消防救援局的调度命令。 中午12点从济南出发,下午2点左右到达兰州,然后乘车前往金田村、草滩村。
到达之前,队员们以为地震后只是泥石流。 但到达现场后,我们发现这是罕见的沙潮。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高级工程师韩艳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多次大地震发生后,都会出现所谓的“沙涌现象”。 强烈地震发生后,由于地壳的振动,地下深处的含水沙子会发生强烈的液化现象。 这种液化的沙层将沿着某些通道受到挤压,并直接到达表面。 ,形成“沙涌现象”。
“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沙涌,现在救援队一边挖掘一边搜索,我们会根据现场救援情况实时调整搜救方向。”李林告诉记者。
在灾区,国家消防救援局利用技术手段,根据被困人员所在位置设立了5个救援行动点,并了解了每个点可能被困的人数。 当地村民也会提供被困人员的信息。 大概位置。
但仅靠人力很难找到被困人员,用仪器也很难发现。 然而,搜救犬拥有超灵敏的听觉、视觉和嗅觉。 它们可以检测人体气味,为救援人员提供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快速打开救援通道,赢得救援时间。
到达地震灾区的第一天,搜救犬队就派出四只搜救犬对五处救援点建筑物进行搜救。 直到20日凌晨,工作才结束。 上午7点左右,搜救犬队开始新一轮搜寻。 “首日搜查建筑物约15栋,面积8000多平方米。截至12月24日,搜救犬队共搜索面积约4.2万平方米。” 李林透露。
启用救援“黑科技”搜救犬远程指挥系统
如果搜救犬发现周围有人类气味散发,它就会不断地吠叫,然后躺下,向训练者发出“警告反应”。 培训人员和其他消防救援人员将迅速赶赴现场,使用大型机械配合疏浚。 搜救过程中,搜救犬将在原地等待,直至被困人员获救。 如果搜寻无果,搜救犬将需要再次执行搜救工作,继续寻找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
李林说,“搜救犬的预警反应可以为震后救援赢得大量时间。” 因此,他们也被称为拥有“超能力”的“消防员”。
搜救犬队共有6只狗参与救援,其中包括1只马里诺犬“九五”和5只史宾格犬“胖胖”、“普丁”、“小葵”、“库奇”和“乐”乐”,年龄从5岁到8岁不等。
由于该地区持续低温,地面变得干燥坚硬。 目前正在使用大型机械来疏浚表面。 随后,搜救犬进入现场进行搜寻,工作进展缓慢。
不仅如此,当地早晚温差较大。 当气温较低时,搜救犬队可以在冰冻层上进行搜救。 然而中午气温升高,冻层变成了泥。 搜救犬在泥泞中行走困难,基本无法执行搜救任务。 因此,搜救工作只能在上午10点之前和下午4点之后进行。
“但并不是天气越冷越好,”李林说。 对于搜救犬来说,寻找被困人员的方法就是闻体臭。 但如果天气太冷,气体挥发就会很弱。 而且泥浆中的水会封住气味,这进一步让搜救犬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搜救犬队使用了救援“黑科技”——搜救犬远程指挥系统,该系统由唯一的马犬“九五”佩戴。
“‘95’更适合使用。它比史宾格犬还要大。” 李林说,该设备可以看到救援人员无法进入的倒塌建筑物,特别是狭小的空间。 这是搜救人员的“另一双眼睛”,可以更好地制定救援方案。
尽管困难重重,搜救工作仍在进行中。 目前,搜救犬每天必须工作约10个小时。 一般搜救结束20分钟后,让搜救犬休息并调整状态,保证其在执行搜救任务时的兴奋感。 在执行任务之前,训练员会为搜救犬穿上狗鞋。 “但由于泥地很滑,搜救犬踩到鞋子很容易掉下来。”训练员李少杰说。
这也是“胖胖”受伤的原因。
经过简单的包扎后,菲菲的伤势已经不重了。 短暂休息后,他继续执行搜救任务。 其他狗也受到很好的保护,没有受伤。 搜救任务结束后,训导员会将搜救犬带回帐篷休息。 李少杰透露,虽然当地海拔高、气温低,但经过日常严格训练,搜救犬能够很快适应当地环境,全身心投入工作。
12月22日,冬至,完成一天的救援工作后,搜救犬队的工作人员在超市买了一个锅和一些速冻饺子。 晚上,大家围着锅席地而坐,吃着热腾腾的饺子,驱走寒冷和疲劳。
22日晚,李琳在朋友圈发文:冬至,在帐篷里围着火炉吃饺子。 明天,震区的一切都将实现。
新京报记者 秦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