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唐胜杰:农村娃从大山走向空间站占康

财经网 2023-10-26财经热点
唐胜杰:农村娃从大山走向空间站占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金秋十月,世人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名单的公布……

展康·中青报·中青报记者 邱晨辉

金秋十月,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随着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员名单的公布,不到34岁的唐胜杰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看到他的简历后,不少年轻网友惊呼:“好年轻啊!” “我的同龄人也要飞了!”

这是由第二批、第三批航天员组成的第一批飞行机组。 唐胜杰也是目前执行空间站任务的最年轻的宇航员。 他的家乡甘肃自古就有“敦煌飞天”的神话传说,飞翔一直是他的梦想和追求。

唐胜杰将从这里飞向太空,成为家乡第一位宇航员。

两小时山路,长达八年

距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1000公里,是航天员唐胜杰的家乡甘肃定西。 1989年12月,唐胜杰出生在陇西中部黄土高原的一个贫困村庄。 他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有两个姐姐。

在唐胜杰的童年印象中,母亲虽然是农村妇女,但乐观、能干。 除了照顾三个孩子,她还常年在24亩荒田里忙碌着。 只有农忙时节,在县城工作的父亲才能抽出时间回家帮忙收割庄稼。

目睹了母亲的辛苦,年幼的唐胜杰和姐妹们放学回家总是先干农活。 他个子很小,还不到一头驴那么高,就已经可以用犁耕地了。

“我只见过妈妈哭一次。那是一个夏天,妈妈把收割下来的麦子捆成捆,堆在地里。不料,突然下雨了,麦穗被打落了,妈妈心疼不已。”被雨淋湿了,她很着急,我泪流满面。” 唐胜杰回忆,蜿蜒的山路狭窄、泥泞,有些路段无法推车通过。 母亲只能背着一捆捆小麦,弯着身体,摇摇晃晃地向前走。

尽管如此,母亲却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即使孩子们都上高中了,只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她也不愿意离开。 母亲的不舍源于对土地最深的眷恋,而唐胜杰则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农村,因为他有更广阔的梦想。

刚上小学时,学校离家很远,唐胜杰不得不在山路上步行两个小时:6岁男孩告别了妈妈和山顶上的家背着帆布书包,行走在蜿蜒崎岖的黄土高原上。 蜿蜒的山路上,书包里除了书本和作业,还有几块高粱馍——那是他的午饭。

这对于普通人来说简直是难以置信。 但对于唐胜杰来说,上学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常常早上出门,月亮还挂在山间,沐浴着温柔的月光,一群朋友互相追逐,一路上洒下欢声笑语。 冬天结冰的时候,他们就用下坡路当滑梯。

“我很感谢这条山路,它不仅让我练就了强健的身体,还激发了我骨子里的坚韧,是我人生腾飞的跑道。”唐胜杰说。

这条漫长的求学之路,唐胜杰走了八年。 粗略计算相当于沿着赤道绕地球半圈——大约2万公里。 但当时他并不知道,有一天,他即将乘坐的飞船只需几十分钟就可以走完这段距离。

改装6种机型,飞行超过1000小时

即使是最贫穷的土地也孕育着深厚的文化信仰。 他的母亲从未上过学,经常教导他要珍惜学习机会。 唐胜杰的父亲在农业研究中心工作。 虽然父亲是一名普通工人,但唐胜杰去父亲工作的单位时,经常看到叔叔阿姨们在做养殖实验。 那时,他心里就种下了科学的种子,他立志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长大后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他考入了市里最好的中学,进入了重点班。

在他高中四年级的时候,空军飞行员的招募点之一就在他们学校。 唐胜杰路过后,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2008年7月,唐胜杰如愿以偿,收到了空军航空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了一名骄傲的学子。

他想象中的军营生活是帅气、酷炫的,但穿上军装后,他发现军校的生活是严格而乏味的。 这里只有严格的教官、笔直的队列、方方正正的“豆腐块”、魔鬼般的训练……与我心目中的浪漫无关。

好在,唐胜杰有了小时候打下的基础,很快就适应了军校生活,完成了从当地青年到合格军人再到合格飞行学员的转变。

唐胜杰热爱飞行。 他记得第一次玩《单人飞行》时,他真切地体验到了飞翔的乐趣:一瞬间他俯冲而下,超越了前面飞驰的火车;一瞬间,他飞了起来。 下一刻,他飞上了天空,穿过了云层。 飞翔、盘旋在祖国蓝天绿地之间,他心中升起一股自豪感。

飞行是一项令人敬畏的职业,也是一项光荣的事业。 即使始终与死亡相伴,他也无法动摇自己的信念和意志。 13年来,唐胜杰改装了6种飞机,飞遍全国各地,安全飞行1000多个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2018年底,国家启动了第三批航天员招募计划。

对于唐胜杰来说,宇航员的职业曾经是那么遥不可及。

2003年,杨利伟成为飞向太空的中国第一人,圆了中国人的千年梦想。 那时,唐胜杰还是一名初中生。 当时,当他看到电视上的太空英雄完成任务成功返回时,他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

五年后,唐胜杰进入空军航空大学不久,就到了神舟七号飞船发射的日子。 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到操场观看直播。 当大屏幕上出现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位航天员乘坐神舟七号飞船飞向太空的画面时,大家欢呼雀跃。

“我要飞得更高、更远!” 当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开始时,唐胜杰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凭借优异的综合素质,他通过了选拔,成为第三批航天员中的一员。

从此,他触摸太空的梦想离他越来越近了。

经过两年的训练,我终于拿到了太空门票。

随着载人航天的快速发展,我国迎来了空间站时代,这也给了宇航员更多执行任务的机会。 同时,也给这批新的年轻宇航员提出了挑战。 数百门课程必须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

为了早日实现飞上天空的梦想,唐胜杰更加刻苦的学习。 就连同一批队友也调侃道:“哪张桌子掉头发最多,那张桌子一定是他坐的。”

专业技能培训是唐胜杰的强项。 他从小就动手能力非常好。 家里买了新电器,他就把它拆开摆弄。 为了支持他的爱好,父亲特地给他买了一套电器修理工具,这样每次村里有人电器坏了,他都会来找他修理。 大学时期,唐胜杰加入了学校航模队,并担任队长。 他用所有的零用钱购买了轻木木片、发动机等材料,自己设计制作了航模。 他的抽屉里装满了各种航空模型比赛的奖牌和证书。

因此,每次遇到宇航员的操作过程,唐胜杰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会兴奋起来。

在72小时的剥夺睡眠训练中,唐胜杰与朱阳柱、桂海潮一组。 三人齐心协力,靠着毅力熬过了三天三夜; 沙漠生存训练时,他和桂海潮一组,他们组成了一个大帐篷,幸运的是收集了雨水,还捡了很多树枝来生篝火。 他们用自带的牛肉干做主菜,煮牛肉火锅; 海上训练时,密封返回舱在海上不稳定,他们只感到头晕,但当我跳入海中时,每个人都比对方兴奋。

“当直升机把我们从海上升起来时,螺旋桨吹起的海水打在我们脸上,非常痛苦……”唐胜杰津津有味地回忆起训练时的快乐和艰辛。

经过综合考核,唐胜杰于2022年6月被选为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的机组成员,经过两年的刻苦训练,他终于拿到了太空门票。

对于即将到来的飞行之旅,他说:“其实我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完成任务,能够拿出一些科学实验成果,更好地完成一些探索,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和航天做出贡献。”我们的国家。” 为科学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唐胜杰热爱摄影。 工作之余,他也期待在太空中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美丽的星球和宇宙的奇观,然后用镜头记录下难忘的记忆和经历。

这位曾经的山子,即将向遥远的太空出发。

_______________

唐洪波:重返“天宫”第一人

展康·中青报·中青报记者 邱晨辉

仅仅两年零三个月后,唐洪波将首次以指挥员身份带领神舟十七号乘组人员前往中国空间站。 今年10月25日,身着蓝色宇航服的唐洪波现身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记者见面。

从第一次到第六次空间站任务,接力棒又回到了唐洪波手中。 他将成为第一位在最短时间内执行两次飞行任务并首次返回空间站的中国宇航员。

“从一名普通的农学生,到飞行员、宇航员,再到空间站,是祖国的强大、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给了我实现梦想的舞台以及更多的机会。” 唐洪波说道。

经过11年的准备,他终于成为中国空间站的第一批“居民”

唐洪波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个小村庄。 他是听着伟人故事长大的,心里很早就种下了英雄梦。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长,这个梦想变得更加清晰和深刻。

1995年秋天,校园里的一则招生启事让唐洪波兴奋不已——空军正在招收飞行员学员。 唐洪波的英雄梦终于可以实现了。 经过严格的体检、考试、政治审查,他考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保定分院(现空军航空大学——记者注)。 在校期间,他的飞行成绩经常获得满分,大家都评价他是“教科书式的飞行员”。

2009年,我国开始招募和选拔第二批航天员。 这时,已经担任飞行队队长的唐洪波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他渴望飞得更高、更远。

报名参加航天员选拔体检的一天晚上,唐洪波和妻子坐在操场上乘凉。 边境的夜空清澈如水,皎洁的月光覆盖大地。 妻子指着繁星点点的夜空说:“也许以后你可以开飞船到那里去。”

经过多轮选拔,他入选了中国第二批航天员。 天空和太空的区别只有一字之差。 然而,从一名优秀的飞行员转变为一名合格的宇航员,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对于唐洪波来说,学习专业知识是一件难事。 他只是用了最原始的方法:学不会,就抄下来,强化记忆。

他的办公桌上有一顶飞行头盔。 每次看到它,他都会想起自己作为飞行员的宝贵经历——无论是当老师、进行科研实验,还是遨游海天,他都充满了成就感。

加入航天员队伍10多年来,唐洪波无数次梦想着驾驶飞机。 他非常渴望飞翔,他怀念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感觉,怀念飞行给他带来的价值感。

“只要心中有希望,就朝着这个梦想一步步努力,日复一日,你的梦想终将实现。”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唐洪波与战友聂海胜、刘伯明乘坐神舟十二号飞船成功升空。 这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它将在轨停留三个月,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退出等活动,验证一系列关键技术。 作为中国空间站的第一批“居民”,他们面临着各种未知和挑战。

这也是唐洪波的首次太空飞行。 为了这一刻,唐洪波准备了11年、4000多个日日夜夜。

太空工作繁忙,一天最多工作17个小时

在三个月的太空生活中,神舟十二号乘组人员的工作节奏非常紧张。 据唐洪波回忆,每次睁开眼睛,他的全身都会紧张起来。 吃完热腾腾的饭菜后,我很快就安排了一天的工作。 我经常加班到深夜,在地面科研人员的再三催促下才休息。 我一天工作最长的时间是17个小时。

2021年7月4日,刘伯明、唐洪波在聂海胜舱的配合和支持下,完成了出舱活动的全部预定任务。 这是继2008年神舟七号任务之后,中国航天员进行的第二次太空出舱活动,也是中国航天员进行的第二次太空出舱活动。 空间站阶段的首次太空舱外活动。

这也是唐洪波第一次真正进入太空。 他仿佛置身于科幻电影中的宇宙:太空漆黑无底,繁星璀璨夺目,大地母亲像一颗蓝白色的水晶球静静悬浮在其中。 唐洪波抓住舱壁,带着空间站快速绕地球飞行。 他说,这种感觉真是难以形容的震撼,正如诗中所言:“坐地日行八万里,望天远望千江河”。

闲暇之余,唐洪波拍摄了大量太空美景的照片和视频。 他们被送回地球后,网友们反应热烈。

在空间封闭狭小的环境中生活久了,难免会感到生活有些乏味。

“没有网络,没有人敲门,手机上没有‘叮咚’的消息通知声,连一只小飞虫都没有。” 唐洪波说道。 他细心地照顾着带上船的红薯,看着它发芽、长出绿叶,一天天地变化,给船舱带来了一丝生机。 唐洪波也很怀念地球上的生活。 每当有空闲的时候,他就会躺在舷窗旁,凝视着大地。

白天,地球表面大部分被蓝色的海洋、金色的沙漠、白色的雪山、绿色的草原、棕色的山脉所覆盖。 景色令人眼花缭乱; 夜晚,大地上的点点灯光连在一起,就像一颗璀璨的夜明珠。

随着返程倒计时开始,时间变得越来越宝贵。 “在我即将返回地球的前一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在北京航天城与家人团聚,我想给他们展示一下我的太空技能,并翻几个跟头,但我一落地就摔倒在地。跳了起来,我发现自己失去了特殊能力。’,我感到有点失望。”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飞船结束了92天的太空停留。 在撤离空间站核心舱之前,唐洪波回到舱内,再次四处走动。 舱内的每一件设备、每一颗螺丝都见证了中国人进入空间站的全过程。

前一秒“与周公握手”,后一秒元气满满

返回地面后,唐洪波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和“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从多年隐姓埋名到一鸣惊人,唐洪波所到之处都会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鲜花、掌声和赞誉。 但无论外界有多少关注和赞誉,唐洪波始终有清醒的认识:“载人航天事业是每个人一杆枪的事业,是数以万计的人飞翔的梦想。”航天人共同努力取得的成就,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这个荣誉属于国家,属于整个载人航天事业,属于所有航天人。”

唐洪波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身体恢复、心理调整和同步学习训练。 不到一年,他就被选入神舟十七号任务组,接受紧张的任务准备训练。

此次,唐洪波出任指挥员,带领两名新航天飞行员唐胜杰和蒋新林执行任务。 他还记得,在准备神十二任务的时候,他安慰聂海胜统帅说道:“你已经去过天堂两次了,那你还有什么压力呢?”

但现在,他终于明白了指挥员肩上的压力:他不仅要完成好自己的工作,还要保证整个机组的工作能够完成好,还要带着两个战友安全升上天空,安全返回地球。 。

唐洪波反复告诉自己,只有在地上扎扎实实地练习,才能在太空中领悟:即使睡梦中闹钟响起,也要前一秒“与周公握手”,下一秒精神抖擞,切换及时达到高效率。 紧急响应状态。

经历了一次太空飞行后,他意识到人肯定会犯错误,所以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养成严谨细致的习惯。 “比如擦嘴后用的纸巾,吃饭后用的餐具,一定要放在规定的位置,否则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不仅东西会丢失,还会造成损失。”带来风险,”他说。 。

如果不适应太空环境怎么办? 新安装的设备无法正常使用怎么办? 首次飞行之前,两位新太空飞行员难免对未知的太空环境感到担忧。 为了化解两个年轻人对未知的焦虑,唐洪波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经历,并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

此时,距离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已从“一室一厅”扩大到“三室一厅”。 唐洪波告诉记者,虽然他在地球上的生活还没有玩够,但他迫不及待地想回到自己的太空家园,看看新的变化。 不过这一次,新的空间屋就不需要他亲自装修了。 那里已经有亲爱的队友为他们安排好了一切,等待着与他们胜利相见。

_______________

蒋欣霖:“出轨”成就了人生“三连跳”

展康·中青报·中青报记者 邱晨辉

脸上带着与年龄不同的沧桑,言语中透着一股耿直感——35岁的蒋欣霖虽然不善言辞,但却真诚谦逊。 面对记者时,他总是强调自己出生在贫困农村,能够实现飞天梦想是一个幸运的人。

蒋欣霖的人生确实像“作弊”一样,实现了“三跳”:地上开着坦克,天上开着战斗机,再开着宇宙飞船飞向遥远的太空。

贫困户孩子早当家,高中成绩全班第一

1988年2月,蒋新林出生在革命老区河南开封杞县的一个小村庄。 该县素有“中原粮仓”之称,农村户户都是农民大户。 蒋新林家还有10多亩农田,一头牛,几只羊。

父母不希望孩子继续走老路,所以从小就告诉孩子:“知识改变命运。小时候,我们家很穷,没有机会上学,但是,知识改变命运。”我们将尽最大努力为您提供良好的教育。”

那时,还年轻的蒋欣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努力学习,但穷人家的孩子已经成为了主人。 放学后,他和弟弟妹妹们顾不上和朋友们玩耍,放下书包去割草、喂牛羊。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学习成绩在班里遥遥领先。

随着蒋欣琳的姐妹们都进入高中,家里的经济状况更加捉襟见肘。 看着父母每天为孩子的学费发愁,大哥就出去打工,为弟弟妹妹挣学费。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蒋新林还主动跟随哥哥到建筑工地干活,成为那里最年轻、个子最小的工人。

他工作的地方是火车站,需要在一个废弃厕所的场地上建造一个新厕所。 炎热的天气里,他忍受着厕所的恶臭和密密麻麻的苍蝇蚊子的叮咬,拿着工具挖地基。 一天下来,我浑身酸痛,手上全是血泡。

直到今天,这段唯一的打工经历仍然铭刻在他的脑海里。 回忆起短短一周的艰辛,蒋新林深深体会到父母的嘱托:“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天空。”

顺利升入高中后,蒋欣琳的成绩名列班里第一。 同年高考的二姐成绩不好,想再考一年。 当时,这个家庭面临的问题是:父母实在无力同时教育两个孩子。

当兵在老百姓眼里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 因此,蒋新林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考军校,这样既可以圆自己参军的梦想,又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 今年,蒋新林顺利考入原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在军校的四年里,他最难忘的记忆是在甘肃嘉峪关下连实习:炎热的夏天,地表温度高达50℃,坦克里的窗户闷热难耐。门都关着,只有一个小风扇在呼呼地转动。 车子启动后,沙子飞进车内,被风扇叶片加速,导致脸部疼痛。

该坦克非常重,操作时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 蒋新林回忆说:“这有点像宇航员的水下训练,都需要上肢的力量。”

从装甲兵到飞行员,三分之二被消灭

毕业分配当年,空军开始从军校毕业生中招募飞行员。 得知这个消息后,蒋欣霖心中有了更高的理想追求。

“海洋比陆地广阔,天空比海洋广阔,飞行员的感情和理想比天空更广阔。” 蒋新林说,正是这句空军征兵口号让他感动,最终考入了空军航空大学。 。

新的选择意味着新的挑战。 蒋新林以前的同学毕业后都成为了军官,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 然而,从装甲兵转型为飞行学员的蒋新林面临着全新的领域,必须从头开始学习飞行理论和飞行驾驶技术。

同一批招收的67名同志中,最终成为飞行员的只有20多人,三分之二被淘汰。

蒋欣琳喜欢飞行。 当他第一次驾驶飞机时,他控制着操纵杆,在云端自由飞翔。 他感觉“天很广阔,我可以飞翔”,心胸和视野变得更加广阔。

飞行是一个荣耀与危险并存的职业,飞行员就是刀锋上的舞者。 蒋欣琳在一次训练中遇到了大考验。 当他将飞机在跑道上滑行并将油门开到最大准备起飞时,他发现发动机转速指针突然晃动。

此时飞行速度已接近每小时200公里,即将抬起前轮起飞。 蒋心林必须在几秒钟之内做出决定,否则就会错过停止起飞的机会,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来不及犹豫,蒋新林当机立断,关掉油门,松开降落伞,刹车减速,最终将飞机安全停在跑道上。 事后,他因处理正确、及时而受到奖励。

在10年的飞行生涯中,他安全飞行了1000多个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由于工作积极,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蒋新林还被任命为飞行大队副大队长。

2018年,国家启动第三批航天员选拔计划时,蒋新林正在执行任务。 他所在单位高度重视,要求合格人员珍惜机会,能汇报的就汇报。 他们相信,能为中国航天员队伍输送优秀人才,代表祖国进行太空探险,将是他们最大的荣幸。 导师特地给他打电话,通知他去报名。

一路走来,蒋心林幸运地到达了终点。 但在等待最终结果的同时,蒋欣琳依然心无旁骛,一如既往地继续飞行训练。

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获得翱翔的翅膀。

2020年9月,蒋新林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 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军团后,他要在一年内完成30多门理论课程。 这让蒋欣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高中时,他对科目严重偏爱。 政治、历史、地理等需要记忆知识点的科目是他的弱项,而物理、化学则是他的强项。 但他别无选择。 他必须学习所有科目并通过考试。 他只能硬着头皮啃“硬骨头”,把大量的知识点一一消化吸收,每天晚上12点前也不关掉书桌上的灯。

在转椅训练中,他一开始就有非常强烈的不适反应,“尤其是来回摇头的时候”。 他出汗、恶心、头晕的症状更加严重,他感觉自己已经处于呕吐的边缘。 他的考核成绩只有二级,相当于良好。

蒋欣霖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 他选择多加练习,每天练习20分钟的“转身”:用一只手握住另一只耳朵,原地旋转。 就这样,经过一两个月的练习,他的不适反应得到了缓解,训练成绩也从二级提升到了一级。

野外生存训练是在西北沙漠进行的。 蒋新林的三人小组是第一批培训人员,需要在这里住两天两夜。 “野外生存训练时,根本没有任何外部补给,我们只能依靠返回舱携带应急物资进行救援,整个过程都是我们自己完成的。”

没想到,当天晚上他们就遇到了沙尘暴。 蒋新林说,庆幸的是他们提前用伞布搭好了帐篷,支撑帐篷的柱子是沙漠中的沙棘根。

“那天晚上风很大,满天都是黄沙,能见度不超过1米。沙棘的根是扭曲的,不是很强,所以我们发现了很多沙棘根,用伞绳把它们绑在一起,不然被大风吹坏了。”蒋新林说,“当时我们怕帐篷被吹走,所以大家都睡在一根柱子上一晚上。”

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获得翱翔的翅膀。 蒋欣霖所经历的磨难是他一生中的一笔财富,让他明白只要能活着,再苦也不算苦。 在必要的时候,他不畏惧为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而流血和牺牲。

对于未来的太空驻留计划,蒋新林仍然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做好自己的工作,圆满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