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散文家雷平阳:领受家乡大地山川人文滋养“为云南画像”
作者 苗超 袁宏凯
“我希望看到一种以怀旧为核心、具有秋风月色的诗歌。为了能够自由地接近这种指向最简单方式的‘艺术’,我很高兴成为一名茧缩成怀旧之情。”
这个“茧人”就是57岁的中国当代诗人、散文家雷平阳。 他隐居思乡的地方是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 在39.4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云南划分为129个县(市、区),雷平阳测算了其中120多个。 他怀着对家乡云南的深切热爱,不断前行,日复一日地写诗、散文《云南肖像》。
1966年,雷平阳出生于滇东北昭通市昭阳区土城镇欧家营。 那是平坝里的一个小村庄,平坝里是一个被乌蒙山脉包围的盆地。 “我18岁之前从未走出过这座大坝,平坦的土地是我对家乡的第一印象。”
1985年毕业于昭通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到昭通市延津县委办公室工作。 当他走出坝子时,他发现自己的家乡是昭通,一座雄伟的乌蒙之城。 再往前走,他发现自己的家乡是云南,山峦雄伟,河流纵横,湖泊众多。
图为中国当代诗人、散文家雷平阳。受访者提供
1930年代,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云南评价说,云南不仅是东西方最后的接触点,也是东西方最早的接触点……中国的尽头和中国的边疆。 。
云南不仅是中国的“终端边疆”,更是世界的地质“博物馆”,拥有雄伟的高寒雪峰和孕育生命的热带雨林; 它也是动植物的“王国”,拥有高等动植物18000多种。 该物种占中国物种的一半以上; 也是全国的“大观园”。 中华民族56个成员中,有26个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
因此,从13世纪到20世纪,无数商人、旅行家、冒险家、爱冒险的植物学家、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家进入云南,从他人的角度以各种方式解读这片土地。
“云南也是人类学研究的天堂。” 雷平阳多年的文学创作,大多效仿人类学家,进行田野调查。 为了创作,他经常进山,一待就是一个月。 他经常在河边漫步半年。 如果他在某个民族地区扎根,往往需要一年的时间。
图为雷平阳文学作品《云南记》。中新社记者 苗超 摄
2009年出版的诗集《云南笔记》是他在游历云南的基础上创作的。 “我试图寻找一种契合诗歌语言和本土山水文明的沟通渠道,在纸上构筑出一片荒野。”
2014年出版的诗集《基诺山》,是他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基诺村实地考察后,对基诺文化认真理解和反思的成果。 “在这本诗集中,我确认了自己作为山地文明与工商业文明之间‘偷渡者’的身份,试图在诗歌中有效、无痕地将现实生活转化为现实。”
受到家乡山水的滋养,雷平阳在三十多年的诗文创作中,以“云南”为文学起点,抒写更大的世界。 先后撰写出版《雷平阳诗选》、《云南志》。 》、《出云南》、《悬崖上的沉默》、《雨林叙事》、《大江东出发》、《基诺山》、《攻土之歌》、《云南黄昏令》、《我的云南血统》 》、《乌蒙山物语》等多部作品。
如果你仔细阅读,你会感觉到雷平阳为诗歌注入了有效的叙事传统,将忧郁的风格、叹息的美学、沉默的力量、道德法则和爱情的救赎引入到诗歌的许多方面。诗歌艺术,作了非常有见地的研究。 讨论。
“深耕”家乡,得到了文坛的认可,曾获得鲁迅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陆游诗歌奖、百花文学奖等奖项。
图为雷平阳文学作品《八座山》。中新社记者 苗超 摄
中国文坛评论家在文学论坛上评价:雷平阳的作品深深烙印着“云南”,是标志性的“诗意地理学”,完成了诗意艺术与乡土生活的同构。
如今,作为云南省作协副主席的雷平阳正在思考“描绘”云南“史诗形象”,并提出建设“云南史诗博物馆”的想法。
他认为,云南不仅是动植物多样性的代表,其民族文化多样性也是世界文明的典范。 云南众多兄弟民族创作的创世史诗、英雄史诗、迁徙史诗、长篇叙事诗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恐怕世界上没有一个“省”可以与之相比、整理和保护。 ,建设“云南史诗博物馆”刻不容缓。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