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十分钟”的价值功能:生理解乏、心理成长
“课间十分钟”的基本作用是让学生在课下得到放松,舒展身体,缓解疲劳,避免久坐对身体造成的紧张和伤害。 正如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喜欢走路、跑来跑去是孩子的天性。 早在1954年,心理学家就通过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证明:即使你什么都不做,只是躺在缺乏刺激的实验室里,你就能获得很好的回报,而人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坚持。 两三天。 实验结果表明,感到无聊、焦躁是人最基本的反应。 在实验结束后的几天里,一些参与者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有的甚至会出现幻觉。 可见,如果“课间十分钟”的身体活动得不到保证,学生很容易出现生理紊乱,患上久坐引起的疾病。
“课间十分钟”的拓展功能是让学生进行同伴交流、互动游戏、交友等满足心理需求的社交活动。 这些与他人联系和互动的过程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学习亲社会行为、调节情绪和解决冲突。 其中,儿童的冲突解决能力是评价其社会化和社会适应的最重要指标。 在解决同伴冲突的背景下,人际冲突应对策略通常有五种:解决问题、寻求帮助、逃避、内向和外向,分别对应:试图通过某种手段解决问题、寻求他人帮助,逃避现实,将负面情绪埋藏在内心,通过情绪发泄来处理矛盾。 相比于校外风险较大的社会环境,或者是面对成人、长辈的家庭环境,学校内与同龄人的情况更有利于孩子安全轻松地不断尝试和积累经验,他们更容易在学习中遇到问题- 解决策略。 因此,“课间十分钟”的社交活动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 人类是天生的社会性动物,需要与他人交往和互动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根据国际儿童心理学领域权威专家撰写的《儿童心理学手册》,从童年到青春期的同伴社会化情境将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发挥重要作用。 孩子随着与成人、同龄人的交往,逐渐社会化,性格也表现出社会适应的特征。 因此,如果不能保证“课间十分钟”的社交活动,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能阻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课间十分钟”的理想状态:学生有动力,老师安心
以前,“课间十分钟”常常与欢笑、做游戏、踢毽子、跳皮筋等联系在一起。在那个时代,课间休息完全属于学生,是教师放松休息的热闹课间。 然而,如今很多学校的课间休息都是安静的课间休息,老师们紧张地注视着学生,学生们课间不敢大声说话、走动,承受着心理压力。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时间的变化,更是空间和观念的变化所引起的。 许多学校,特别是城市学校的教学楼,不再是低层建筑,甚至是平房; 现在的学生比父辈上学时物质条件更好,自我意识更强,思维更活跃。 对于教师来说,管理是比较困难的; 如今的父母对教育的期望也比他们为人父母时更高。 他们从满足孩子“学习”升级为希望孩子“学习好”。 这种心态的变化,必然导致他们对学校更加重视,要求更高。 这些时间、空间和观念因素的变化,共同导致了当今许多学校“课间圈养”生态的形成。 对此,家长有意见,社会有意见,老师很无奈,学校也很困惑。
“课间十分钟”的理想状态,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应该是时间不被占用,十分钟就足够了; 空间不受限制,可自由出入走廊、花园、游乐场等公共场所; 安全有保障 底线保障:校园内存在一定风险的区域进行物理隔离或软包封。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应该放松心情,安心备课、批改作业,而不必进教室管理学生或在楼道里监督学生。 但从现实来看,如今许多学校的物理空间有限,学生管理更加困难,家长的兴趣也多样化。 想要回到几年前完全“散养”的课间生态已经很难了。 因此,笔者提出探索打造安全、有序、健康的“半圆半自由”课间新生态。
这种“半圈半自由”生态下的“课间十分钟”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 教师设定一定的内容主题,如课间进行桌上练习、操场游戏等,引导学生实施自己的“课间十分钟”活动安排。 二是以动为主、静为辅。 课间活动主要通过有组织的体育锻炼、体育游戏等方式进行,避免长时间静坐,让学生活动身体、活跃思想,达到舒缓身心的目的。 国际临床研究表明,通过运动可以有效预防抑郁症。 对于已经患有抑郁症的人来说,体育锻炼比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更有效。 三是鼓励探索,激发个性。 课间活动应积极设计一些探究性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微研究”,在探究中进行“微创造”,从而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体特色。
改善“课间十分钟”的办法:加强组织、完善制度
从学校层面,要做好三个方面的组织管理:一是做好活动内容管理,设计实施有趣的、能调动学生体力和汗水的体育锻炼活动,如室内课间操、走廊操等。苏托训练、操场运动会等。二是做好课间教师管理工作,协调学校教学团队,尽量把教师从其他无关紧要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承担全校师生的管理和指导工作。课间十分钟,不会增加太多的工作量。 工作。 还可以积极引入外部社会力量,如购买社工服务、招募学生家长作为志愿者、寻求当地社区工作人员或企业人员的支持等,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提高课间活动的组织能力和实施质量。活动。 三是做好活动环境管理,更换或改造有潜在危险的场地、设备、用具等,让学生有一个舒适、安全的活动环境。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课间禁足”在全国范围内有些普遍。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于规范“校风”问题缺乏有力有效的治理模式。 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要了解学校情况,避免追究学校对个别学生意外伤害的责任,为学校创造相对宽松的实践探索空间; 另一方面,应当以现行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为依据。 组织教育、司法、公安等部门研究出台更加科学有效的处理学生事故的办法,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家校纠纷处理制度,努力打消学校的过度顾虑,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问题。扭转“课程化”“圈养”现象。
(作者:李勇,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