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融文明互鉴”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国际传播对话在京举办
本次活动是2023年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以下简称“2023年京杭对话·运河文化节”)重要主题活动之一,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新社、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名城合作组织(WCCO)共同主办。
图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国际交流对话活动“场景交融、文明互鉴”现场。主办方提供
千年文化文脉显新面貌
2022年,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面通水,展现千年文化遗产新面貌。
市委宣传部市纪委、市监委纪检监察组组长李谷在致辞中表示,大运河是古代中国与古代文明的文化纽带。展现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 如何把中国的运河故事翻译成外国观众“听得懂、听得懂、听得懂”的语言,呈现可信、可爱、令人尊敬的中国形象,是一项需要长期研究探索、不断创新的重要课题。发展。 。 同时,以运河为媒介,用心、用情做好每一次国际交流和形象塑造,有利于塑造与北京“四个中心”定位相匹配、与大国首都相匹配的良好国际形象。
“千百年来,大运河连通南北,孕育了两岸繁荣昌盛的城市,也塑造了运河独特的文化IP。” 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罗丽丽讲解了如何保护、传承、利用好共享大运河,她表示,要注重内容建设,共同挖掘运河故事资源; 要以价值观为纽带,创新运河故事叙事视角; 以新技术为桥梁,迭代运河文化传播形式; 以城市为枢纽,构建运河文化交流体系。
“推动大运河文化‘走出去’,也是在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故事。” 中新社副社长王民在致辞中表示,探索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新路径,要聚焦情感、聚焦风景、聚焦沟通。 ,融入手中。 也就是说,大运河的文化传播必须以情感打动人心,丰富叙事内容材料; 以风景吸引人,深入挖掘人文景观; 互相交流学习,利用好新技术、新方法; 破墙跨桥,增强亲和力和有效性。
“中国大运河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南运北粮’的重要通道。”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临时代办张忠军表示,运河中的“运”字本意是交通,在社会体系中,借助水流,“运河”不不仅成为粮食运输的载体,更是文化融合和传播的纽带。 他表示,今后,粮农组织愿继续与各方共同努力,推动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和经验交流。 同时,将以水为重点,多措并举协调利用水资源,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福人类。 和地球共同创造一个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世界。
融合场景讲述运河故事
运河流淌了千年,运河的文化名片不断被打磨。 借助丰富的新媒体手段,运河文化的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催生出多维度的内容和形式,发挥了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作用。
在主题演讲环节,与会嘉宾以“爱、风景、友谊”为主题,从三个角度共同为传承、保护和创新做出贡献:讲述了为万千人传递爱心的运河故事。多年来,展现运河沿线新景象,促进运河文明交流互鉴。 展示大运河的文化寓意。
“川流不息的运河水,汇集着灿烂的中华文化故事。”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冯慧玲表示,为了让运河文化在网络空间动起来、活起来,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从数字人文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记忆与数字化交流,收集文献资料,对文化遗产进行现场探索。 对于北京获取的大量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和资料,我们将实行“管、清、照”三步走,进行规范化、专业化管理。 同时,通过建设“北京大运河”专题文化网站,在数字空间实现北京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播和保存。
“讲好中国大运河故事,弘扬中华文化,是每一个运河城市的责任。” 北京市水利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杨金槐表示,北京作为重要的运河文化城市,至今仍保留着非常丰富的运河遗产。 文化遗产资源。 北京地区的运河航道和水系格局还比较完整。 近年来,北京以民生为导向,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施生态补水,实现京冀水道互联互通,改善滨海景观,形成一批滨水休闲空间,推出温榆河、北运河等滨水自行车路线,构建滨水慢行系统。 在北京朝阳、顺义、昌平交汇区,清河、老河湾、温榆河交汇处,将建设30平方公里的温榆河公园,成为北京城区最大的“生态绿肺” 。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凌明在主旨演讲中分享了一组数据:2020年以来,北京在大运河沿线七区共开展考古发掘项目669个,发掘面积321,000平方米。 目前,七个地区都有注册博物馆。 169 户。 其中,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已正式命名,外立面已揭幕,预计2023年底向公众开放。他表示,近年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持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挖掘北京“本土”运河文化特色,坚持考古先行,推进古迹修复,加强环境整治,强调社会参与,提高质量文化供给等诸多方面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北京市通州区委宣传部部长侯建梅用“古今同在”、“蓝绿交织”、“活力通州”、“文化赋能”四个关键词分享了四张图副中心:冉丹佛舍利塔傲立; 平远区首次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运河两岸文旅生态资源全面释放,副中心三大新地标即将亮相。 她表示,“大运河文化带引领城市建设、赋能城市发展,城市副中心的美好蓝图正逐渐变成生动的新画卷。”
杭州市拱墅区委宣传部部长应巧华介绍,拱墅区因河而名、因河而富,大运河文化成为通向拱墅人民幸福生活的精神纽带。 。 他表示,要用好运河这张金名片。 拱墅区正在打造经济发展的愿景、为民创造的文化惠民的美丽风景、诗情画意的江南风光。 大运河数字智能未来城市正在迅速崛起,大运河亚运公园已成为“人民的公园”,青山碧水与城市繁华融为一体,幸福当下与厚重历史交织在一起。
世界各国在修复、保护和重建运河方面有何共同点和差异?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魏罗杰在中国生活了20年,不断跟踪和研究世界运河和中国运河的发展。 他对意大利米兰、法国图卢兹、荷兰阿姆斯特丹等世界运河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杭州运河保护与再开发的独特策略。 他认为,杭州可以基于可持续的文化旅游模式,规划与水体相连的生态公园。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张鹏表示,运河沿线博物馆在弘扬运河文化、传承运河精神时应以展览为主,利用数字技术的应用带来更多独特的展览体验。 “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文化产品。 数字技术的应用,从展品的角度来看,使得文物文化遗产的展示更加多元化、更加立体,特别是在展示大运河活文化遗产的价值方面,其效果尤为突出。 ”
助力大运河文化“破圈”
在融合媒体时代,图像作为受众广泛的创意载体,在大运河故事的国际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此次活动展示了第二届国际大运河形象大赛展示运河国际文化交流的作品,并为来自北京、浙江等沿线地区的获奖作品颁发了荣誉。
图为第二届国际大运河形象大赛获奖作品。主办方提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圆桌对话中,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研究生院张凯教授担任对话环节主持人,并会见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北京国际文化传播研究基地主任、文化传播学院院长曲茹。首都国际文化传播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馆副馆长、民间艺术馆馆长杜静,中国报刊副刊研究会副秘书长、镇国住持心然法师江苏省高邮市圣殿,著名摄影家、美国纽约商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刘士钊、旅美幽默小说家冰凌等嘉宾拍摄了《融合:强化以“国际传播讲好运河故事”为主题。 他们立足于国际视野和新媒体传播语境,深入探讨了如何创新国际传播新表达方式等相关问题。
嘉宾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重点讨论了大运河IP的筛选与整合、年轻人大运河文化的情感培育、推动大运河文化走出去的重点以及非遗保护等问题。文化遗产、影像记录、大运河文化古籍版本。 重建和加强海外传播,为讲好大运河故事、提高大运河国际传播效能提供更多思路。
图为“情景交融、文明互鉴”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国际传播对话会圆桌对话环节。主办方提供
2023年京杭对话·运河文化节将于11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 活动以“传承运河文化,赋能美好生活”为主题,突出文化性、合作性、国际性、引领性、群众性特征,聚焦北京。 国家文化中心建设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成果,运河的发展变化,人民美好生活的例证,以运河为媒介促进国际交流,策划推出11项主题活动,推动运河沿线城市文化流动和经济发展共建。 大众生活方式的流通共享共赢,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