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夯基础强特色创一流教授团队关于武汉大学建校史上尚属首次

财经网 2023-11-27财经热点
武汉大学以高水平学科建设深入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夯基础 强特色 创一流本报记者 禹伟良 田豆豆 强郁文今年6月14日……

夯实基础、强化特色、争创一流

记者 余伟亮 田豆豆 文强宇

今年6月14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何光存教授课题组关于水稻抗褐飞虱分子机制的研究成果和付雷教授团队关于液态金属的研究成果。 两项研究成果同日发表在该国际学术期刊上,这在武汉大学历史上尚属首次。

从1893年到2023年,跨越三个世纪的武汉大学将于今年11月29日迎来建校130周年。 进入新时代,武汉大学以世界一流为目标,努力培养一流人才、交出一流成果。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中国特色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推动面向世界的科学研究和创新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优化学科布局,全面提高科研水平……在珞珈山脚下的秀美山水与东湖之滨之间,武大求强特色、争创一流的精神令人振奋。

打造一流、夯实基础、强化骨干、推动转型、促进交叉、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今年9月20日,华中地区首个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在武汉大学成立。

11月18日,武汉数学智能研究院正式揭牌,致力于推动武汉大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网络空间安全等学科高质量协调发展。

学科水平是体现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是提高学校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学校把2023年定为‘学科建设年’,成立学科建设委员会,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以高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一级学科建设。”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黄太炎说。

近日,由武汉大学动力与力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胜主持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薄膜生长缺陷跨时尺度原位/真实“时间测控实验装置”通过竣工验收,进入实施阶段。 转型阶段。

“该项目属于多学科前沿基础研究领域,涉及先进制造、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子学科。” 刘胜介绍,他的团队历时五年多协同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并成功研制出该器件,推动了我国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异质集成领域关键技术的发展。

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卡脖子”问题和现实问题,整合力学、材料、机械、控制、电气、电力等工科主要学科资源,建设先进材料、先进工程学科强专业制造、机器人工程、储能技术,是武汉大学实施“主体学科强化计划”的重要举措。

走进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这里新工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令人印象深刻。 研究院整合力学、材料、光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人才,开展高端制造装备应用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 近6年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7项。 其中“高密度高可靠性电子封装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主体学科贡献不断增强,传统优势学科竞争力不断增强。

戴上VR眼镜,肖像的衣服飘扬,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出现在我们眼前……在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数字解说剧场,实验室副主任黄先锋,点击鼠标,数字技术出现在屏幕上。 “克隆”的文物三维模型栩栩如生,细节精致。

实验室是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建设单位之一。 它汇集了武汉大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测绘科学与技术两大优势学科,融合了历史学、哲学、文学等多个传统学科的核心核心学科。 实力、探索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跨学科研究格局,为新文科建设和文科实验研究范式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

“建一流大学,夯基础,强骨干,促转型,促交叉”,武汉大学不断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 目前,已有11个学科入围“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11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科交叉发展优势明显。

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服务国家需求

今年5月21日,“珞珈2-01”成功发射入轨。 这是武汉大学牵头成功发射的“第四颗卫星”。 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颗集遥感成像、气象探测和水利应用于一体的卫星。

“卫星遥感是提高流域监测能力、实现数字孪生流域、实现新型水利基础设施、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支撑。” “珞珈2-01星”副总设计师、武汉大学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彦军表示,“我们的科研团队正在致力于全域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区域全天候监测防洪旱情,力争创造世界一流成果。”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立足原始创新,一直是武汉大学人的不懈努力。”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说。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德仁院士主持的“天地遥感数据高精度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是首个理论与方法体系用于无地面控制的全球卫星遥感高精度处理和数据挖掘。 ,推动我国卫星遥感测绘产业从受控向非受控的智能化转型。

由我国卫星导航技术领域领军人物刘经南院士领衔的武汉大学北斗导航技术团队牵头建设北斗高精度定位网络,建立了自主创新的星地一体化精密定位技术体系,实现了基于北斗水准仪的实时厘米级导航定位。

2018年至2020年,武汉大学连续三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22年,武汉大学牵头的24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

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艰巨。 “武汉大学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中心。” 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表示,“把握时代脉搏,响应时代召唤,努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新的添彩”是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劳动者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下午,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宗福邦坐在办公桌前审稿,时不时拿起红笔做标记。 宗福邦凭借60多年的教学经验,组建了一支传承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冷门秘学的师资队伍。 他带领他们深入钻研古文字、音韵、训诂学,先后完成了《古文汇编》、《古乐汇编》等巨著。 多次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吴玉章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22年,该团队被评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大学之一。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首批国家马克思主义重点院校和教育部学科评估“A+”学科的优势,以18个专业为指导,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辞典》等一批高水平成果。

深入推进《民藏》、《汉剧艺术经典》编撰等大型文化工程,着力实施文化强国战略,融合东西方文化精髓,培育引领性、战略性成果。 激发创新活力、增强竞争力,武汉大学人文社科比较优势突出,咨询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下课铃声响起,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胡玉林走进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课堂,为同学们讲解科普强国战略专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的技术与技术。 “给文科生讲科学技术一定要更有参与感,为了教好这门课,学校组织了10多个学院集体备课。” 胡玉林说道。

2020年起,武汉大学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六所高校教师联手共建课程,打造一门精彩、专业、名师领衔的思政课。

武汉大学坚持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印发《思想政治课建设十点》和《思想政治课专业建设二十条》,不断打造四门本科精品思政课,形成网络化思想政治课。覆盖全国的“思政大课”实践教学基地成立...武汉大学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特色鲜明 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坚持用习近平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把人生放在第一位。 纽扣。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五融合’教学模式创新探索》荣获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武汉大学校园里,86岁的张祖训院士仍然坚守在教学第一线。 他与多位院士共同教授一年级基础课《测绘概论》27年。 武汉大学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公共基础课、大型平台课程和专业必修课讲授,教授本科生授课率达到100%。

武汉大学大力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自然科学经典”、“中华精神指引”三大通识必修课程,优化“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通识教育”等四大通识教育模块。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入夜,武汉大学大学生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中心灯火通明,学生们沉浸在科技创新项目中。 学校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创新发展,创建弘毅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本科培养计划。 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 2022年,武汉大学学生自主研发的微纳卫星“金星一号”成功发射,让很多人惊叹不已。

武汉大学抓住关键要素,着力构建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和优秀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1个基础学科入选拔尖生培养计划2.0基地,82个一流本科专业、115门一流本科课程获教育部“双千计划”批准。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