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肿瘤医院的心理医学科,竟然会“火”!

心理   肿瘤   癌症   丈夫   病人  
财经网 2023-11-30财经热点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开设在复旦肿瘤医院里的“冷门”科室心理医学科,竟然会“火”。通常来说,一家以肿瘤治疗为特色的医院,并没有必要开设心理科这样的学科,从表面上来看……

但目前的情况是,肿瘤医院的心理医学科也得排队。

国家癌症登记中心2019年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平均每分钟就有7.5人被诊断出患有恶性肿瘤。 其中,约30%-50%的癌症患者会出现心理问题。 国际研究数据显示,约20%的癌症患者患有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三倍以上。

2020年前后,一些有远见的肿瘤医院开始探索设立心理科室,帮助癌症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摆脱情绪困扰,提高生活质量。

“我自己也是一名医生,我以为我会很坦然地接受癌症的现实,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王友(化名)也曾到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向精神科医生冯伟寻求帮助。 患上乳腺癌后,她能够向医生清楚地描述自己的病情、分期和治疗计划。 在B超检查期间,她还可以与影像医生讨论病情。 对于乳腺癌可能发生肺转移,她也能够清晰地为自己描述一个坎坷的未来。

在大多数人眼中,她是一位“专家且理性”的患者。 她甚至可以登录各种有关她的疾病的学术论文网站寻找最新的治疗方法和探索,并打印出相关论文与医生讨论。 。 精神疾病是她身上最不可能出现的疾病。

但这其实只是表象。 她会因为轻微的影像变化而担心自己是否患有肺转移,并因此彻夜难眠。 到了半夜,她会感觉到被切除的恶性肿瘤细胞正在逐渐吞噬她的其他器官,甚至能感觉到细胞的蠕动。

和正常人一样,她每年寒暑假都会和丈夫、孩子一起出去旅游,偶尔也会去海外旅行。

当丈夫不小心跟她开玩笑,亲热地骂她“笨蛋”时,她无法忍受。 她觉得这是对她的轻视; 她忍无可忍,不想去,丈夫就独自带着孩子去逛街。 她无法忍受,觉得他们就这样丢下她一个人。 她和丈夫谈论自己的病情,丈夫安慰她:“你有病。” 已经是慢性病了,没关系。”她再也无法忍受了,她认为这是一句轻薄的话,而她正承受着“迄今为止我一生中最大的痛苦”——化疗导致的脱发以及服药后恶心。

“其实我过得并不好,但大家都把我当正常人一样对待,除了手术后的那几天,我没有感受到任何温柔的对待。” 尤子说,她现在能感觉到自己的心理有些变化,其他都正常。 她不满意别人如何对待她,她也不满意别人对待她的方式不同。 总之,我无论如何都不快乐。

记者注意到,随着乳腺癌等疾病的治疗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先进,“与癌症长期共存”成为大多数癌症患者患癌后的生存状态。 但在这种状态下,很多人缺乏必要的心理支持。 简单来说,一方面要与疾病作斗争,担心疾病的复发和转移,另一方面还要工作、生活、照顾孩子、相处。像正常人一样与家人在一起。

这其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患上癌症后,人的生活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没有什么变化,但内心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精神科医生将癌症患者的精神状态变化分为五个阶段。 一开始是紧张、焦虑; 第二阶段,患者逐渐从否认转变为承认; 第三阶段,患者感到委屈、怨恨; 第四阶段,失望和挣扎开始。 在第五阶段,患者开始担心死亡。

癌症精神科医生冯伟告诉记者,随着一些癌症类型10年甚至20年生存率的提高,目前越来越多的患者处于一期、二期、三期。 他们现在需要接受定期治疗并过上美好的生活。

胡静(化名)两年前在新西兰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 为此,她和丈夫放弃了新西兰的工作和房产,搬回家乡江苏南京专心治疗。 在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接受乳房切除重建手术后,她长期失眠。

“我老婆是比较冷静的类型,但她一晚上都睡不着,话也不多,感觉心理压力很大。” 小胡的丈夫告诉记者,他陪妻子看过很多心理诊所,其中最有效、最受欢迎的就是夫妻共同参加的工作坊。 “我们平时说话不多,我也不擅长教育别人。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可以和患者及家属聊天,我的心胸开阔了很多。”

他和小胡都三十岁出头。 小胡回国后,专心治疗,没有去找工作。 他本人也在逐渐适应中国的工作和生活节奏。 “事实上,他们俩都没有过好日子。 有人请求心理治疗。 我们的生活突然发生了变化,焦点变成了治疗。 事实上,她的病情控制得很好。 我觉得我们应该回归生活的正轨,不要老想着这个病。”

为此,他带着妻子从南京开车来到上海,参加一个夫妻沟通心理学研讨会。 “我觉得这样的工作坊应该多一些,目前只有上海有,但其实国外这样的工作坊也不少。这会给我们家带来很多好处。” 小胡的丈夫表示,最近妻子定期进行心理治疗,他的睡眠状况有所改善,心情也轻松了许多。 “毕竟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人得癌症,不可能有两个人生病,总有人养家糊口。”

冯伟告诉记者,合作伙伴沟通研讨会办起来费时费力,每次活动需要3-4个小时。 目前还没有其他医院专门针对癌症患者开设这项心理治疗项目,而报名参加活动的人大多是30多岁、40多岁的中青年患者。 他们普遍拥有较高的学历,对未来的生活仍然充满希望。 “一方面,这个年龄段的人思想开放、活跃。 能够接受工作坊的形式,对心理治疗有期望; 另一方面,他们有非常强烈的需求继续过上美好的生活。”

“我女儿才1岁多,我还得努力工作、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马晓(化名)也带着丈夫来到车间。 她的目标不是为自己做太多事情。 心理治疗就是帮助老公走出“不爱聊天”的困境。 “他待在家里,性格比较内向,但我其实愿意和他多聊天、多抱抱他,也希望他能主动多和别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