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有一颗中国心,最喜欢唐诗三次来成都
有一颗中国心,最喜欢唐诗
我来过成都三次,每次都有不同的经历。 再次来到成都参加文学活动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与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畅谈了自己的文学之路和成都之行。
我和妻子一起抵达成都,收到了大熊猫玩偶,非常高兴。
“这读的是喵吗?哦,读的是猫。熊猫这个词是由两种动物组成的,一个是猫,一个是……”12月4日晚,勒克莱齐奥和妻子抵达成都。 当华西都市报记者和封面新闻记者展示大熊猫玩偶时,这位身材高大、精力充沛的83岁老人高兴地开口说道。
“这是我第三次来成都了。第一次来成都旅游,是坐火车,大概是十五、十六年前的事了。第二次是几年前来成都参加大学活动的时候。” 此次在成都,勒克莱齐奥还与作家阿来进行了交流,讨论了许多文学创作等方面的问题。 “在成都,首先有很多不同的文化传统在这里交汇,另外,这里有很多不同的民族,在各民族的交汇下,文学气息非常浓厚。”
勒克莱齐奥本人与中国作家也有很多交流。 他在南京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已有十多年,每年都会来听课几个月。 “我有法国和毛里求斯的双重国籍,我有点像一个法国少数民族作家。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我觉得环境很好,我有一种感觉,我是一个法国少数民族作家。”法国少数民族教师。”
在杜甫草堂感受文学的存在
勒克莱齐奥有一颗中国心。 他曾表示,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他最愿意向读者推荐的就是唐诗,包括李白、杜甫的作品,还有曹雪芹的《红楼梦》。 他回忆道:“几年前我曾到成都参观过杜甫草堂,印象深刻,我很期待这次成都之行。”
2022年,勒克莱齐奥与北京大学教授董强合着的《唐诗之路》一书在法国成为畅销书,并于2021年获得法国首届吉勒·贝杜埃奖。在他看来,唐诗是唐诗的顶峰。人类文学创作史; 在他的笔下,唐诗的意境深远而持久,正如这本书的法文书名《无尽的诗歌长河》一样。
这次来到成都,勒克莱齐奥有不同的感受:“杜甫草堂虽然是后来重建的,并不是真正的唐代建筑,但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当时人们生活的痕迹。”
对话
12月5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勒克莱齐奥,谈论文学、诗歌以及他的“老朋友”老舍。
“我小时候读过《西游记》,不恐怖,反而很幽默。”
记者:您在20多岁时就想来中国并申请了中国的项目。 你为什么对中国这么感兴趣?
勒克莱齐奥:我从小就非常熟悉中国文化,特别是那些传说,比如吴承恩的《西游记》。 我小时候就开始读这些书。 所以我对中国文化中的幻想、想象和幽默非常熟悉。 对我来说,这些想象力是疯狂的,我真的很喜欢它们。 欧洲的一些儿童作品其实很恐怖,但《西游记》一点也不恐怖,还很幽默。 龙能化作马,帮助僧人学经。 这诠释了中国传奇的世界,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记者:去年,法国另一位作家安妮·阿尔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您如何看待法国文学的未来?
勒克莱齐奥:法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一样,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安妮·埃尔诺的作品以一个小地方为背景,有贫穷的父母,他们居住的乡村等等。这是一种非常具体的文学,非常现实主义。 也许我写不出这样的作品,但是我很欣赏她的作品。
“我喜欢老舍,因为我们有共同点”
记者:您写过《唐诗之路》一书。 你为什么写这本书?
Le Clézio:这是我和北京大学教授董强之间的合作。 他是一位好学者,也有一手好书法。 这是一个非常大胆和令人惊讶的作品,因为我不懂中文,所以我需要依靠翻译。 我非常相信董强教授的翻译。 他翻译的诗与原作非常接近。
事实上,写这样的作品还是非常困难的。
记者:您为什么这么喜欢老舍?
Le Clézio:我觉得我们是来自同一个世界的两个人。 他是满族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由强盛走向衰落的时代。 我也是,在我的生活中,一侧是英国的世界,另一侧是逐渐消失的毛里求斯文化。 一方面,我生活在过去的世界,但另一方面,我欣赏今天的世界。 我想,在这一点上我和老舍是有共同点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钦佩他。 令人惊奇的是,我一个法国人与中国的满族有一些共同点,不是吗?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严文文张杰吴德宇摄影报道
名片
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生于1940年,是20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坛独特的代表人物。 他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国三巨头”。 已出版小说、散文、翻译等作品50余部。 1963年,他的第一部作品获得雷诺多文学奖; 1980年获保罗·莫兰德文学奖; 1994年被法国《读书》杂志评为“法国当代最伟大作家”; 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有《议事录》、《战争》、《流浪的星星》、《饥饿间奏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