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使者
“在中国,各个民族的舞蹈都很有魅力,所以我非常喜欢中国舞蹈和中国文化。” 来自莱索托的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学生Jasmine是一位拥有10万粉丝的小“网红”。 她热衷于传播中华文化,立志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使者”。
图为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节上表演的加纳音乐舞剧。 (资料图)西北师范大学供图
“这里的治沙非常巧妙。” 2023年10月,“感知中国——与巴布莎绿色协议”社会实践文化体验活动现场,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俄罗斯等9个国家的27名国际青年撸起袖子加油干并开展压砂活动。 他们现场体验挖沙沟、铲黄沙,近距离体验“中国智慧”。
从个人到团队,从爱心到沟通,架起文化桥梁,文明互鉴,中国故事远播海外,深入人心。 这背后,一次次留下了西北师范大学的足迹。
培养丝路人才肩负文化使命
目前,西北师范大学已培养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2800余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语言生。 他们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使者。
201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马迪,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喜爱中国文化和中国美食,他在俄罗斯莫斯科红场附近经营着一家兰州牛肉面店,向大家展示俄罗斯人品味中国和兰州。 与此同时,马迪还创办了“俄罗斯东方木业有限公司”。 曾赴俄罗斯担任文化交流“青年大使”。
图为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化学士班”学生在就读。 (资料图)西北师范大学供图
目前,学校已形成“立足西部、聚焦中亚、辐射北非、特色发展”的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打造了“留学甘肃·留学师范” “大学”来华留学教育品牌。
“我们致力于培养具有‘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人文气质,‘语言流利、善于教学、善于沟通、了解规则。”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占仁说。
搭建文化桥梁,讲好中国故事
2019年来到甘肃并在该校任教的俄罗斯籍教师玛丽亚见证了西北师范大学这些年的不断发展。
玛丽亚对中国的热爱源于她与该校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莉副教授的“友谊”。 当时正在俄罗斯留学的李莉经常向玛丽亚讲述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西北师范大学这所老学校的情怀和责任,这让玛丽亚对这里产生了极好的印象。
如今,这些“姐妹”同事们共同设计课堂教学,共同探讨俄语学习,培养优秀语言人才。 学生也遍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活跃在外交外交、公安边检、石油机械、教育科研、新闻出版等领域。
玛丽亚和李丽也在努力传播甘肃的人文基因,用俄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与希腊雅典大学、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波兹南密茨凯维奇大学等30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水平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波兰。 学校还获国家留学基金委立项“创新型国际人才合作培养项目”和“推进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每年选派40名师生出国培训。
目前,西北师范大学已与70余所海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务实合作。 在体验式活动等传统合作模式的基础上,我们与国外合作大学协商设计新的合作形式,例如提高学术能力的定制项目和面向实践的全球文化沉浸项目。
利用合作平台打造学术特色
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4月,是学校重点人文社科基地之一。 主要从事中亚语言与跨文化研究、中亚法律翻译与研究、中国与中亚跨境研究等。 四大研究方向分别为国际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中亚历史、丝绸之路文明史,为各国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智库支撑。”田舒,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中亚研究院院长。
图为哈萨克斯坦西北师范大学组织编写的《哈萨克斯坦普通法》启动仪式。 (资料图)西北师范大学供图
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在中亚政治法律、中亚旅游、中亚语言文化、中亚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和学术著作60余篇。和中亚国家。 设有20多个部门,立项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重大研究项目3项,产生了多项高水平研究成果。 同时,学校还与中亚国家高校共同主办五届“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与合作国际论坛”,主办《中亚研究通讯》,编辑出版《中亚研究通讯》人文交流合作”等,逐步形成开放、包容、平衡、普惠的人文交流与合作的多学科学术合作平台体系。
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贾宁表示,未来学校将围绕教师教育合作培养“人才”、搭建“桥梁”、打造“特色”,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拓展海外合作伙伴,在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等方面取得更多成绩。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