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张新宇
发表于2023年12月18日《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第1121期
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审议了《关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会议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依托长江流域优质生态环境。
此前,10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南昌考察时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江西. 他说,我们要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共同努力保护环境、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政策协调和工作协调,将为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长期趋势、实施长期战略、构筑长期基础。长江经济带建设,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主持召开座谈会,指导部署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自2016年1月首届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以来,随着“保护长江”成为共识,长江也发生了转变。
2018年12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长江保护修复行动计划》。 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施“十年禁渔”。 2021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 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流域的法律。 旨在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保障生态安全。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21年6月起,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牵头,支持民主党派和非民主党派中央党员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五年民主监督。 随后,各方分别前往不同省份进行调研督导。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民主党派中央的多项提案都聚焦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国民党中央指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高度重视。 民进党中央在党内提案中也直言,“更重要的是,长江流域的碎片化栖息条件尚未改善”。
2022年9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深化长江保护修复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底,长江流域水质总体保持优良,干流水质保持Ⅱ类。
到2023年,为进一步推进长江保护,启动长江流域水生态“打分”考核机制。
升级水管理理念
几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并不严重。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长江流域生态功能依然严重退化。 长江“双肾”洞庭湖、鄱阳湖干旱频频见底,近30%的重要湖库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达最差的“无鱼”水平。
他指出,沿江产业发展惯性较大,污染物排放基数较大。 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3%、37%、43%。 长江岸线和港口任意侵占、滥用、占而不用、多占少用、粗放利用等问题依然突出。 流域环境潜在风险突出。 长江经济带30%的环境风险企业位于饮用水源地5公里范围内,生产、储运区域交替分布。 干线港口危化品年吞吐量达1.7亿吨、250余种,运输量仍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 同时,也出现了固体危险废物跨地区非法倾倒现象频发、污染产业向中上游转移风险加大等新问题。
近年来,一直在接受“治疗”的长江已出现复苏迹象。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环境规划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东指出,过去10年,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坚强领导下,党中央、长江沿线各省大力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 历史性的、转折性的、总体性的变化已经发生。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监测数据显示,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由2015年的81.8%提高到2022年的98.1%,2020年以来,长江干流水质连续保持II类。连续三年。
但恢复中的长江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王东向《中国新闻周刊》指出,一些江河湖泊水生态系统失衡,蓝藻华发频繁,生物多样性下降; 许多地方还存在汛期污染强度大、水体黑臭等问题。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从事长江江豚保护相关研究30余年。 这些年来,他目睹了白暨豚的功能性灭绝,目睹了长江江豚的数量逐渐减少。 “显然,说长江的生态环境已经很好了,但长江里的动物不会同意。”
事实上,长江流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水生态问题。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水污染问题严重。 因此,“九五”期间,我国水管理以污染防治为重点,强调工业企业达标排放。 “此后,工业企业排放标准大幅提高,我国开始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 王东表示,现阶段治水不仅强化企业排放标准,还提出水污染物排放要符合国家标准。 和地方总量控制指标。
“十三五”以来,我国水管理工作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保护好水、治理差水为重点。 大约十年过去了,“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已经明显”。 与此同时,水生态环境保护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
在全国水环境质量显着改善的背景下,“水质更好”显然不应再成为治水的唯一方向。
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价
为引导和弥补水生态保护短板,探索发展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估机制的政策建议应运而生,受到中央领导高度重视。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21年5月,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开展构建长江流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水生态评价机制。
2023年6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价指标评分细则》试行)》(以下简称《评分细则》)。 文件明确,2022年至2024年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价试点并确定评价基准,2025年开展首次评价。
根据《评分规则》,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价对象为17个省(区、市)50个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或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水体,包括干流、主要支流、长江重点湖泊、水库。 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价指标共14项。 根据综合评价得分,全省水生态综合评价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价是必然趋势。
美国和欧盟几乎都走了这条路。 以欧盟为例,1975年,欧盟颁布了《欧洲水法》,开始探索水生态监测。 据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所长、水利部党组书记李德旺等在《国内外水生态监测发展与应用的思考》中总结“在长江流域”,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欧盟的水生态监测主要集中在水安全、各行业用水和各领域污染排放控制等方面。 2000年,欧盟发布《水框架指令》,要求成员国在15年内实现欧盟境内所有水体良好的生态状况,首先以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
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宋永辉指出,欧美等国家已建立水生生态监测与评价以水生生物为核心的系统,以水生生态评估结果为工具,促进水生生态系统发展。 改进的重要依据。 我国水生态监测评价工作仍处于不断完善阶段。
但我国开展的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价与欧美国家开展的水生态监测评价存在差异。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考核是一根“指挥棒”。 通过评估的形式,可以引导地方政府重点关注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多做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
为什么水生态评价要从长江入手? 王东认为,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发展。 从长远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依托于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对长江水生态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长江在中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母亲河,而且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是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较好。 率先探索建立了比其他流域更基础、更可行的水生态评价机制。
宋永辉认为,《评分细则》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从“以污染防治为主”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管理转变。 《评分规则》作为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价评分的指导性文件,构建了以水生态系统健康为核心,以水生栖息地保护、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保护等为支撑的评价指标体系。资源安全。
筛选“四盎司赚千斤”考核指标
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价是一项全新的任务。 如何从无到有构建水生态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所”)生态保护与恢复研究中心区域生态评估与恢复研究室主任王文林回忆中国新闻周刊称,前期主要梳理了国内外水生态监测评价评估工作,结合长江流域研究实际,构建了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估指标体系,准备试点工作规划等,“其实就是完成水生态评价的顶层设计。”
为此,专班收集并研究了有关长江流域的英文文献1300余篇、中文文献534篇。 此外,还收集了美国、欧盟、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与水生态评价相关的各类文献。 2010年以来,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发布的指南、标准、指南、指示等近20个,以及20多个文件。
清华大学水质与水生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剑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根据上述研究工作,初步筛选出了数百个指标,进而筛选出近200个指标的指标集。 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筛选出14项指标。
“考核指标不宜过多,而应起到有所作为的作用。” 王文林说。
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经历了从近200项到14项的科学论证过程。
2021年、2022年生态环境部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对长江源头、上中下游及长江口进行现场调查了解各地水体水生态现状和问题,听取地方政府和有关科研单位对水生态评价指标和评价机制的意见和建议。
这些实地考察给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长江局”)监测研究中心总工程师王英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经历了各种问题近距离观赏长江。 “我们都知道长江上游已经建了很多电站,但我们没有直观的感觉。当我们实际到达现场时,发现上面可能建有几十个电站。”一条支流,就像一条循环不畅的血管。” 王英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为选取适合长江流域的水生态评价指标,专班多次召开不同规模的专家咨询和讨论,广泛听取不同部门、专家学者的意见。
彭剑锋回忆,2021年下半年,生态环境部组织召开了多次大型咨询会议,邀请了众多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有的来自生态环境部直属单位、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有的来自中科院系统,有的来自长江沿线主要管理部门和相关技术优势单位。
作为长期从事长江江豚研究和保护的专家,王克雄受邀参加2021年6月举行的专家咨询会。会上,他建议利用长江江豚数量作为长江流域水生生态评价的指标。 王克雄认为,长江江豚的数量是长江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综合表征:一是长江江豚以鱼类为食。 如果长江鱼类资源遭到破坏,小鱼类资源减少,长江江豚的数量就会减少。 衰退; 其次,长江江豚的生存环境对水质的要求非常严格。 “如果水质不好或者水被污染了,江豚肯定无法生存。” 此外,长江江豚的生存对水体环境也有要求。 如果河岸和水底变硬了,小鱼就过不了,江豚也过不了。 因此,长江江豚数量的变化可以反映水体的水生态环境等方面是否得到改善。
王克雄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本次专家咨询将有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出席,从水质研究到底栖生物研究和鱼类研究,再到鸟类研究、湿地研究等领域。 会上,多位专家畅谈了对考核指标体系的思考。 “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研究对象能够进入评估指标体系,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工作的研究价值会更高,未来会被学术界甚至整个行业所利用。 社会更加关注。”
经过研究并听取各方意见,专班根据针对性、科学性、指导性、可行性,进一步筛选了考核指标。
在四个标准中,彭剑峰表示,“针对性”是最重要的,因为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反映长江流域本身的问题,所以专门班子对长江流域的水生态问题进行了研究。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各省区。 全面梳理不同地区水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指标。 至于“科学性”,是指指标必须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相关工作的广泛认可并具有科学依据。
“引导”也很重要。 彭剑锋表示,考核指标要引导地方政府关注长江流域的一些具体问题,指导地方政府针对问题高效开展长江水生态保护和修复。 对于“可行性”,王文林解释说,就是指标要可监测、可评价、可评价。 国内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监测评价标准或方法,并且在前期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基础。
最终确定评估指标为14项,其中包括鱼类种类数、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藻华面积比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水生植被覆盖度、关键水生生态系统健康指标6项。保护水生生物数量; 4个水生生物栖息地保护指标,包括自然岸线率、水体连通性、水源保护区生态系统质量、人类活动对水生生物栖息地影响指数等; 3个水环境保护指标,包括综合营养状况、综合污染状况、汛期污染强度; 1.水资源安全指标,即生态流量达标率。
值得注意的是,14项指标是按照河流、湖泊、水库分类评价的。 并非每个水体都需要根据 14 项指标进行评估。 其中河流10项指标,湖泊11项指标,水库6项指标。
如何评价一个地方?
建立考核机制,首先要建立制度,然后确定方法。 也就是说,确定了评估指标后,还要考虑如何对评估对象进行评估和打分,确保评估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当地保护修复的有效性。
根据《评分规则》,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价将综合考虑现状评价得分和变化幅度评价得分两个因素,最终确定全省水生态综合评价得分。 现状评价采用当前值与期望值进行比较的方法进行评价和评分。
期望值是源自国外水生态评价方法的概念。 此次水生态评价是一次创新尝试。 是指水体相关指标已经达到或可能达到的较好状态。
预期值是如何确定的?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高级工程师孙洪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预期值的设定有三种方式。 第一个是根据相关标准和规范确定的,第二个是参考有权威记录的历史良好状态值确定的。 ,第三种方法是结合现状调查和监测结果,采用统计方法确定较好的状态值。
孙洪亮表示,不同水体预期值的设定,考虑了长江源区、上游、中游、下游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差异。 以“自然海岸线率”指标为例。 自然岸线率是指自然未开发岸线或通过生态修复已基本实现岸线生态功能的岸线占岸线总长度的比例。 总体而言,长江中下游是重要的航运区,需要对自然岸线进行一定的开发利用。 因此,在设定期望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实现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有机协调。
孙洪亮介绍,通过对当前值和期望值进行比较综合计算,即可得出水体现状评价。 得分越高,表明水体水生态状况越好。
除了预期值之外,变化幅度也是本次评估的一个创新尝试。 “只要你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做大量工作,改善水生态条件,就会得到认可。”
目前,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价结合了现状评价和变化程度评价。 一方面,鼓励水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加强保护,保持良好的水生态健康水平; 另一方面,引导水生态条件较差地区加强保护。 深入开展修复工作,将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让当地生态保护工作看得见、摸得着。
在水生态综合评价中,权重是一个重要参数。 具体来说,有两种类型的权重。 一是评价单个水体水生态现状时所采用的指标权重,二是评价全省水生态现状时所采用的水体权重。
孙洪亮介绍,权重设置遵循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对问题突出、改善程度高的指标赋予较高权重。 “比如,在藻华严重的湖泊中,‘藻华面积比’这一指标在评价中所占比例较高,指导地方政府加强对藻华的控制。”
正在发生的变化
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价试点工作将于2022年至2024年开展。到目前为止,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
过去,提到流域保护和管理,人们会用“九龙治水”这个词。 彭剑锋认为,“十三五”以来,“九龙防洪”的局面已经通过体制机制得到解决。 现在探索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估机制,将更有利于各管理部门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完成长江保护任务。 《评分规则》由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充分体现了各部门的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水生态评价机制建设。
《评分细则》发布后,长江沿线省市在思想和行动上迅速行动,更加关注水生态,加快水生态环境保护从污染防治向水利转变统筹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管理,统筹推进转型,努力提高长江流域水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各地相继部署水生态调查评估相关工作,积极推进全省水生态能力建设。 一些省份安排专项资金开展全省重要水体水生态调查; 部分省份建成水生态监测网络,推动建立“一地一策”“一河一档”精细化管理模式。 一些省份加强监测技术培训,高度重视水生态相关技术人才的储备和培训。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稳妥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价试点,推动建立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价机制,指导地方政府履行水生态保护责任,推动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在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价的要求下,未来当地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王克雄认为,理想情况下,由于评估的需要,地方政府会追求更长远的利益。 “或许过去想在沿海建码头的现象可以避免”,因为这样的行为直接影响考核分数。 此外,地方对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也会加大,至少在政策方面,可能会有更多与科研机构、技术机构的合作,推动长江水生态环境的改善“因为现在评估已经形成,就看当地政府在这任期内,对于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的改善有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王克雄希望看到的另一个变化是,长江沿线省市可能与周边省市有更密切的沟通与合作。 王克雄说,过去,某个省市在长江上建闸门、设置排污口,周边省市可能不太在意,也控制不了。 但考核机制到位后,当地的态度会发生变化,因为上游的项目也可能影响下游的考核分数,所以相关省市将联手让长江水生态处于更好的状态。 “一旦各省市联手,整个长江上中下游自然会形成一个链条式的结构,相互监督、相互支撑。”
《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第47期
声明:使用《中国新闻周刊》文章须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