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加强协同发展合力创新“一县一企+微车间”
明城社区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三年前,通过粤桂合作引进了一家箱包公司,成为社区的“微作坊”。
“我们公司在县城五个乡镇建了五个‘微作坊’,都位于搬迁地点附近。公司总部也从广东肇庆搬到了广西上林。” 该公司副总经理吴建安说。
在明城社区,像黄桂珍一样在家工作的人有600多人。 这样的农村“微作坊”遍布广西各地,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一县一企+微作坊”是粤广两省加强协同发展的创新做法。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企业的需求和当地资源的可得性是这一模式运作的基础。
“以前,我们最大的烦恼就是采集不到蚕茧。” 广西靖西市一家丝绸企业负责人谢乃军坦言,由于当地原材料供应不足,发展一度受到限制。
在粤桂合作机制支持下,靖西市投入广东财政补助资金1479万元,出台鼓励群众种桑养蚕相关政策,建成一批“标准大蚕房”和“ “小型蚕共育房”等。“微作坊”解决了蚕茧的原料问题。
“如今,全市桑园面积已达18万亩,带动19个乡镇256个村的万余户种桑养蚕,年鲜茧收购量突破200万公斤,企业潜力巨大为了发展。” 谢乃军说道。
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和激励也是这一模式成功运作的关键。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粤桂合作工作组组长匡兵介绍,两省区已明确,广西特别是合作县农村劳动力,吸纳不少于10人或脱贫不少于5人,实现稳定就业。 入职3个月以上的企业,视为符合共建“一县一企”农村劳动力和“稳定就业基地”的条件,给予相应奖励和补贴。 目前,广西已认定挂牌首批39个企业发展优良、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多、群众信誉好的“稳定就业基地”。 各合作县还颁发了“一县一企”相关奖项。 配套政策将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
“一县一企+小作坊”模式精准满足农民需求、稳定就业岗位,在广西各地广受欢迎。
吴静怡,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西镇人。 她曾在广东工作过。 通过粤桂合作招商引资,她回到家乡投资创办了手工艺“微作坊”。 “车间主要加工半成品,再由广东总公司组装成成品,畅销欧洲、美国、日本等地。现有员工48人,其中贫困人口17人“受灾户。”吴静宜说。
“目前,两广两省发挥‘一县一企+小作坊’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基地和粤桂优质职业教育就业联盟作用,帮助76万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其中,到广东就业的有38人,超过1万人。” 匡兵相信,粤桂劳务合作将帮助更多人就业、增加收入。 (光明日报记者 周时兴 光明日报通讯员 魏继川)
《光明日报》(2023年12月17日第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