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新闻 > 国内财经 > 正文

国内财经

任泽平: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

财经网 2023-12-11国内财经
来源:任泽平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文:任泽平团队

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4年经济工作。

会议强调“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经济目标是“巩固和增强经济复苏向好态势”、“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 发出五个积极信号:

一是总基调是“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发展中的债务与改革。

二是政策导向:“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当加大力度,提高质量和效率,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明年的重点是财政努力,但也提到了“适度”。

第三,扩大内需,“要以扩大内需为中心,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四是防范风险,“要继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第五,产业升级“要以技术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1 定调2024年:先立后破,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会议提出,“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障,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提升经济复苏向好态势,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这预示着2024年以财政扩张、货币宽松、优化房地产调控、活跃资本市场为代表的政策力度预计将加大。

明年,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跨周期调节。

与“先立后破”相对应的是“先破后立”和“边立边破”。 现在看来,先立后破的思路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因为先破后立,边立边破的成本更高,过程也更痛苦。

先立后破。 首先,从总量上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仍然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如果发展停滞,不仅老问题得不到解决,新问题还会暴露出来,所以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搞经济”; 其次,从结构上看,传统产业不可能一下子被摧毁。 新旧动能转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利用先进技术升级传统产业。

“巩固增强经济复苏向好态势”意味着政策将推动2024年经济增长,力争好于今年。 2023年前三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5.2%,两年复合增速4.1%。 2024年经济目标可能在5%左右,平稳回归潜在增速可以提振信心、改善社会预期。 。

“有效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提出了2024年三大重点工作方向。2023年是Covid-19三年后经济复苏发展之年,并取得了积极成果。 然而,它也面临一些挑战。 总需求依然不足,房地产市场依然低迷,外需下降拖累出口,民间经济信心有待提振。 2024年,着力提振民间经济信心,推动房地产软着陆,改善对外经贸关系,扩大出口。

“增强宏观政策导向的一致性,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就是金融、货币、房地产、资本市场等方面的政策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

展望2024年,有四件事值得期待。 首先,出口将由低迷转向温和复苏,主要得益于美国库存周期触底回升和外需复苏。 其次,基础设施将成为支撑经济的重要抓手,主要是地方政府债务财政增加,为实物工作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三是房地产投资迎来新动能,“三大工程”建设接力扭转房地产投资疲软局面。 四是政策转向全面友好宽松。

2022年以来,我们提出“全面发展经济”。中国经济潜力巨大、韧性强劲。 如果我们采取实质性有力举措,全力以赴搞好经济,一定能够提振各方信心,走上繁荣复苏之路。

2.政策导向: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强,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

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当加强,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我们要继续有效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10月,增发1万亿国债,增加财政可支配资金,启动新一轮财政扩内需。 本次增发主要用于灾后重建、防灾建设等。增发后,2023年国家财政赤字将由3.88万亿元增至4.88万亿元,年赤字率增至3.8左右%; 10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提前发行明年专项债券额度; 税费优惠已落实。 前十个月,我国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缴1.6万亿元; 12月4日,财政部、应急管理部下达48.46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未来财政政策可继续加大消费、投资、就业、减债力度,但仍注意适度。 如实施减税政策,增加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 鼓励居民消费; 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 增加政府采购,购买本地产品和服务; 加大技术创新支持投入,促进科研成果落地; 扩大社会保障支出,增强社会稳定; 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并通过一揽子债务解决方案防范风险。

当前,地方隐性债务较多,中小机构风险较大。 中长期来看,要深化财税体制、债务制度、绩效考核机制和金融监管改革,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土地财政转型。 参考最近发布的报告《地方债务是时候解决了》。

货币政策方面,配合财政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应对MLF到期、国债发行、年初信贷开局好、全年现金回笼等带来的流动性波动。

未来的货币政策工具箱包括:1)降准降息、续存MLF、加大公开逆回购操作、释放流动性缓解资金紧张、降低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利息成本; 2)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对于促进企业融资和个人信贷成本下降的重要作用; 三是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领域的支持。 链接支持。 4)紧急流动性金融工具,帮助地方政府缓解债务风险。 5)用好政策开发金融工具,聚焦基础设施项目。 6)发放城中村、保障性住房、应急住房“三大工程”保障性住房。

3 扩大内需:形成消费与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会议提出,“努力扩大内需,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现阶段国内消费仍在温和复苏,内需应继续扩大。 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6%,增速比上月加快2.1个百分点,主要是去年基数较低所致; 两年期复合利率为3.5%,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 环比增幅为0.07%,弱于季节性; 消费者信心指数依然较低。 9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7.2,环比上升0.7,但与前期110多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到,2023年继续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预计减税5200亿元; 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意见》文件《办法》提到,要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扩大新型消费。 随后,各地政府跟进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促进汽车和电子产品消费,推动汽车限购等政策调整。 、加快推进汽车报废更新,鼓励汽车金融创新,支持电子产品升级换代,促进5G手机、智能手表消费。

当前可以考虑推出以新基建、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为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计划,扩大内需,提振经济。 特别国债为主要资金来源,地方配套设施以土地作为融资抵押。 在国内外需求萎缩的背景下,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势在必行。 大规模投资新基建,短期有利于扩内需、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利于打造中国经济新产业、新引擎。

还可以考虑扩大内需的措施:向低收入家庭和养老、育儿负担较重的家庭定向发放消费券,提高居民购买力,刺激零售业和服务业发展; 提供免税并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降低居民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等税率,减轻居民税收负担,增加可支配收入。 降低企业社会保险费率,鼓励企业增加招聘,提高员工工资; 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助力度,提高社会保障、医疗补助标准等方面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2019年以来,我们倡导“新基建、新能源”,短期有利于扩大内需、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利于打造中国经济新产业、新引擎。

4 产业升级: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政治局会议提到,“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今年5月,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深入总结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即“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集成、先进、安全的工业体系。” 现代产业体系。”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中国工业生产效率实现巨大提升,是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关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0月中国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为85.02元,比2015年下降约1元。在科技创新领域,中国投入大量资源提升研发能力。 2022年,我国研发投入将超过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54%,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数字经济和互联网产业链也得到长足发展。 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突破50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1.5%。 互联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链快速崛起,为整个产业链带来新的增长点。 创新驱动发展使中国产业链更具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推动工业绿色化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绿色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2021年,我国经济绿色发展指数为70.12,比“十三五”前期增长32.2%。 增加清洁能源投资、推广低碳技术应用,从长远看有利于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高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对于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提高整体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应通过多元化供应链来源、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强监管和政策支持、制定应急预案、加强人才储备和培训等多种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5 防范化学品风险:优化房地产调控、地方债一揽子计划

会议提出,“要继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防范系统性风险底线”。

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完善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本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平等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落实政策根据本市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保障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开发新模式。 ”

拯救当前房地产的方法有3种。 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举措。 房地产业是第一大支柱产业。 房地产稳定,经济稳定、就业稳定、金融稳定。

考虑设立住房银行,收购开发商的土地和商品房库存,用于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 开发商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必须保证交付建筑,这样可以防止烂尾工程。 房地产公司还款后会有多余的资金,可以用来收购土地。 土地财政将恢复,地方债务压力将得到缓解。 收购的存量商品房和土地用于租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有利于改善民生,实现租购并举的新模式。

现在正是彻底解除限购、回归市场化的好时机。 当前市场低迷是解除限购的好机会。 发达国家不对国内居民实行购买限制。 他们用价格和税收的调节来代替人为的行政手段,这与市场经济是背道而驰的。 如果一二线市场活跃起来,可以通过增加土地财政和税收的贡献来刺激经济增长。 在当前行业持续低迷的背景下,限购解除短期内不会造成市场快速过热; 中长期来看,市场稳定后,可以考虑房地产税等税收机制来调节市场。 同时可以为地方财政增加稳定的税源,并通过人地钩实现供需平衡,一石二鸟。

现有的抵押贷款利率已大幅降低,包括居民和房地产企业的抵押贷款利率,货币政策部门通过定向降准来支持银行降低负债成本。 现在实际利率太高,就业和收入压力很大。 股票利率应大幅降低。 之前一级利率下调,社会反响很好。 二流的费率也应该降低。 这就是善政。

加快支持房地产投资“三大工程”建设。 “三大工程”包括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休闲应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城市群战略、人地联动、金融稳定、租购并举”的发展新模式。

我们提出了一个行业分析框架:“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如果采取长短期相结合的措施,有望促进房地产软着陆,避免硬着陆,为中国经济复苏和就业做出贡献。

着力推动宏观调控_增强宏观调控能力_

增强宏观调控能力_着力推动宏观调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