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把护士还给患者”成都护士跨界开发24小时出入量

护士   出入   记录   患者   护理  
财经网 2023-11-04财经热点
中新网成都11月3日电 题:成都护士团队“跨界”主导开发智能软件 初衷“把护士还给患者”记者 王鹏患者住院期间,24小时(水液)出入量记录是护士的重要工作。而传统的临床护理中……

记者 王鹏

患者住院期间,24小时(水和液体)输入输出记录是护士的一项重要工作。 传统的临床护理只能采用手工记录,繁琐、费时、费力。 11月3日,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科肾内科护士正在使用一款专门用于24小时(水和液体)输入输出记录的智能软件,提高了记录效率,让护士了解更多信息。 专注于患者护理。 记者走访了解到,这款智能软件是由儿科肾内科护士团队在“跨界”团队的带领下开发的。 初衷是“让护士回归患者身边”。

_成都主导科技有限公司_护士还能为患者做些什么

11月3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小儿肾内科护士正在使用该软件。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供图

出处:传统的录音方式并不容易

“24小时(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危重病、代谢紊乱、心肾疾病等患者来说,及时准确地记录摄入量和排出量是评估其水分的有效方法之一。 “还有电解质平衡。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治疗的及时性,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小儿肾内科护士长朱蓉告诉记者。

然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记录输入和输出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 朱蓉举了个例子,“一名8岁的孩子因肾病入院,家长按照医生的指示,记录每天的出入量。住院第六天,孩子出现症状头晕、血压低,经医生检查,他属于轻度脱水,需要立即静脉注射补液。护士检查了孩子之前的输入输出记录,没有发现异常。经核实,原来孩子的母亲少记录了尿量 680 毫升,多记录了摄入量 360 毫升。”

据了解,在医疗机构中,记录摄入量和排泄量的传统方法是:护士手动转接患者(家属)记录或口述的摄入量和排泄量,并进行人工换算。 固体食品的含水量也必须手动换算。 。 朱蓉评价道:“步骤多,耗时、繁琐,人工抄写、统计容易出错,难以实时评估和监控。”

“我们查阅了很多文献,国内有一个关于病人输入输出记录的调查,我们发现输入输出护理记录的错误率为67.72%。” 拥有30多年临床护理经验的朱蓉意识到,传统记录方式造成的工作负担,影响了临床一线护士的工作效率。 “我们希望改进输入和输出记录流程,并将更多时间花在直接患者护理服务上。”

挑战:“跨界”开发与多次迭代

2021年,在科室的支持下,以儿科肾内科护理团队为首的科研团队正式开始主导智能输入输出记录系统的研发。 一群护士除了繁忙的临床工作,还要和程序员一起开发一款功能齐全的智能软件,只能在探索中前进。

朱荣介绍,当年第一版软件实现了固体食品含水量的一键换算,涵盖了当地居民常吃的144种固体食品。 “减少了人工复印、抄写、统计和转换环节,避免了复印错误和人工统计错误,提高了准确性,显着缩短了护士投入产出统计的时间。”

但过了一段时间,护理团队发现,科室病人多了,输入输出数据也会增加。 如果仅仅依靠人来判断数据是否正常,仍然存在遗漏和误判的可能。 因此,团队不断完善开发。

今年3月,该软件迎来3.0版本,在《中国食物成分表》的基础上更新了1155种食物,并增加了新的预警功能,即当输入输出数据低于或超过标准时值时,后台会自动给出异常提示,确保患者安全。

成都主导科技有限公司_护士还能为患者做些什么_

11月3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小儿肾内科护士长朱蓉教孩子家属使用手机上的软件。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供图

“通过智能系统,记录每次输入输出最多需要5分钟,熟悉手机操作的家人只需1-2分钟即可完成,效率比过去提高了一倍。” 小儿肾脏内科的一名护士告诉记者。

初衷:“把护士还给病人”

如今,这套由护士团队研发的智能输入输出记录系统,主要针对肾病、血液肿瘤、心脏病、电解质紊乱、大手术、休克、大面积烧伤等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记录输入和输出。 已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科推广使用,已服务患者1000余例。

智能输入输出记录系统的开发,使儿科肾内科护理团队赢得了各种荣誉和表彰。 不过,朱荣和他的同事们最关心的是患者服务质量的提升。 她表示,团队开发这款软件的初衷是让一线临床护士从繁琐的数据统计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护士还给病人”,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

朱蓉说:“我们照顾的病人都是孩子,他们比大人需要更多的照顾和照顾。很多家长在宝宝生病的时候都很着急,同时还要照顾家庭和工作的琐事。”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疏漏。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应该尽力为他们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

据了解,这款智能软件目前正在接受“国家发明专利”审批,将在整个成都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逐步推广,并应用于该院医联体合作单位。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