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课间圈养”,养不出健康与快乐

课间   操场   教室   厕所   喝水  
财经网 2023-11-08财经热点
“课间圈养”,养不出健康与快乐——多一点理解、多动些脑筋,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记者调查】下课铃响了,本该热闹的校园却仍然静悄悄的。课间十分钟不允许孩子到户外活动……

多一点理解,多动动脑筋,给孩子课间十分钟的时间

【记者调查】

下课铃响了,但本该热闹的校园却依然安静。 课间十分钟内,孩子们不得外出。 除了去洗手间外,他们不准离开教室。 他们只能在固定的休息时间去打水。 他们甚至不被允许在教室里大声说话。 近来,“中小班”在多地屡见不鲜。 “圈养”现象成为热搜话题,引起不少家长和学生的共鸣。

这不是一个新话题。 早在十多年前,媒体就多次关注“课间默哀十分钟”,呼吁“让孩子们疯狂一会也没关系”。 近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此前通过的《学校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明确要求,不得限制学生合法权益等言论、行为自由。课间休息和其他非教学时间的交流、游戏和课堂外活动。 必要的限制。 在实际工作中,要求中小学每天课间安排30分钟的体育活动,并在每次课间休息时安排学生走出教室进行适当的活动和放松。 引人深思的是,尽管有呼声和政策,为何“课间禁足”这么久仍是困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难题?

几乎所有人都明白,“课间坐月子”无法养育出健康快乐的孩子,但为何他们却这么久都无法走出这个“怪圈”呢? “默哀十分钟”的背后,学校的关切是什么,家长的诉求是什么,孩子们内心的期盼是什么? 如何尽可能解决问题,给孩子们快乐的课间十分钟?

1、重视课间十分钟的教育价值,为校园生活留出适当的空间

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说,课间的十分钟是美好的回忆。 或呼吸教学楼外的新鲜空气,或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或与同学欢笑聊天……不仅可以活动筋骨,调整身心,还可以专心准备下一堂课。 但这样幸福的课间生活如今已经在很多孩子的生活中消失了。

“课前准备完成后,老师只允许我喝水、上厕所,不准我随意下楼,也不准互相窃窃私语。当我实在无聊的时候,我就要么发呆,要么想象两个恶棍在我的脑海里打架。” 一位来自北京城城的三年级小学生说道。

“‘进班级要安静,入座要学习’,学校里每个孩子都会背诵这句话。即使上课时上厕所跟其他同学说话,被发现也会被扣分。” ”。 北京一名小学生家长杨女士告诉记者,如此严格的规定对于她8岁活泼好动的儿子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

社交平台上,家长对“十分钟无声课间休息”的描述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孩子因为在学校久坐而大喊“尾骨疼痛”;有的孩子因为在学校久坐而大喊“尾骨疼痛”; “连上厕所的时间都不够”; 甚至有的学校规定了课间十分钟内的活动范围、种类、音量,还规定了班主任的监督职责,并与扣课、处罚挂钩……

“以安全为名,因噎废食”、“懒惰的教育政策”……一时间,所有人都把矛头指向了学校。 面对指责,不少学校表示自己也深受其害。

“每天有两个时间段是我最担心的,一个是课间休息,一个是放学,全校老师都已经做好了‘准备’。”深圳一位小学校长告诉记者,“一旦发生事故,再遇到就说不过去了。” 家长们,学校会很被动。”

他的担忧并非没有根据。 据介绍,当地法院近年来审理的29起校园人身伤害案件中,91%发生在课间或放学后,86%发生在操场、教室。 从判决结果来看,约50%的学校被认定承担了30%以上的责任。 究其原因,大多是“学校教育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未能消除、救助不及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怕惹事,学校怕惹事。 把孩子“限制”在教室里是最容易的。 “课间坐月子”成为不少学校的首选。 在这种“以安全为名”的过度保护下,孩子不仅失去了十分钟的快乐,很多不利于他们成长发展的缺点也凸显出来。

一些学校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课间的需求,反而被忽视。 “开学刚几个月,我7岁的女儿得了尿道炎,仔细一问才发现厕所太少,每次去上课都要排长队。”孩子根本就整天不喝水。”一位家长报告道。

有的学校层层强调“课间禁足”,实际上增加了孩子们的学习负担:比如发明了“小备课”制度,即在正式上课铃响前三分钟就敲响备课铃。 学生们需要立即回到座位上朗读古诗词或者课前准备。 就这样,他们“再学习三分钟”; 甚至,为了便于管理,有的学校甚至不允许学生在25分钟的休息时间进行独立活动,而只是组织学生做完集体练习后,就被要求回到教室,单杠、校园内的双杠和其他体育器材也被拆除。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认识和探索世界的方式。”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儿童研究所副教授田洪杰认为,在校园生活中留出适当的空白非常重要。 “换脑”的背后,上课十分钟也有着别样的教育价值:“看似只有十分钟,但你可以通过与伙伴的聊天来了解世界、社会和他人,激发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探索; 通过“闲言碎语”和“抱怨”,可以形成对事件是非的判断,构建社会规则感; 在与朋友的游戏中,可以感受到默契、联系、友谊等积极情绪,或悲伤、尴尬、失望、愤怒等消极情绪,提高情商和社交能力。 这些是单纯的知识学习所无法实现的。”

2、良好的课余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喧闹而不混乱”

随着讨论日趋激烈,新疆伊宁、山西太原、广西南宁、河南郑州等地近日纷纷回应“课间禁足”问题:部分学校召开全体班主任会议,强调学生应课间休息时可以在操场上自由活动。 有的地方说,课间10分钟时间比较短,学生主要用它喝水、上厕所、调整状态。 不建议进行跑步等剧烈运动。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接受采访的老师和家长对这一答复并不满意。

“有些班级离操场较远,或者楼层较高,孩子们一到操场可能就得回教室,迟到的人坐在座位上气喘吁吁,光是适应就需要很长时间,这极大地影响了接下来班级的学习状态。” 一位老师认为,与“课间禁闭”一样,上述不考虑实际情况而承诺让孩子去操场自由活动,或者委婉地说“现状不易改变”的态度,也是一种粗暴的管理。

天津的一位家长向记者讲述了他孩子学校的做法:走廊里放置了几块垫子,课间休息时让孩子分组到走廊做仰卧起坐,做到“活动与休息交错有序”。 ”

“现在走出教室,我可以放松一下眼睛,锻炼一下身体。但这就是好的课间生活吗?” 没过几天,孩子就向他抱怨:“下课了,我们还要进行体能训练,为什么不坐在座位上呢?” 这位家长很无奈:“看似我们向前迈出了一步,正在‘行动’,但孩子却觉得连课间休息都成了‘有组织’的机器。”

对此,上述教育部负责人表示,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单纯限制学生必要休息和活动的做法; 指导地方政府和学校科学实施管理和安全防范,强化户外安全措施。 对设施和人员进行检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等。

有关专家也认为,只有首先引导家庭和学校树立合理的课间活动观念,甚至更深层次的权利和责任观念,才能有进一步讨论“如何管理十分钟课间休息”的空间。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终身教育首席专家、教育学部二级教授吴尊民认为,视角的转变至关重要:“如果从管理角度出发,从面向的角度来看,无论怎么防范,都会有风险,家长还是会出问题,去找学校就好,学校只是说,“宁可少做,也不要做多”。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课间十分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让孩子有质量地活动,家庭和学校应该认识到路上的坎坷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在此基础上,家校之间还需要达成的是:到底什么是好的课间活动?

“每次课间‘赶’孩子去操场并不是最合适的做法。重要的是创造多种可能性,让孩子自由、自愿地选择。家庭和学校可以结合学校具体的办学环境等等并共同制定适当的计划。” 吴尊民认为,好的课间生活不能只有一种样子,而应该是丰富多彩、喧闹而不是混乱:“有几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考虑到的:第一,第一是孩子需要走出自己的生活。”一是需要座位来活动身体,二是需要与自然接触来调节思想,三是需要自由的陪伴来学会沟通与合作。”

3、多一点关爱,多一点匠心,打造“会呼吸的校园生活”

课间留出十分钟给孩子们是势在必行的。 教育部要求学校与家校社区密切合作,争取家长理解和社会支持,共同保障学生上课正常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受访者一致认为,给孩子一个安全、科学、快乐的十分钟课间休息,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集思广益,精心设计。

这首先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有效“覆盖底线”,让学校摆脱“承担无限责任”的后顾之忧。

“有关部门要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学校安全事故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加合理地界定学校和教师的权利和责任,不能无限制地扩大,追究责任”。同时,要完善社会化法律法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例如引入商业保险、完善学校保险制度等。 田宏杰提议道。

有网友建议,可以在课间十分钟内学生容易出现安全风险的点位设立“防护引导”岗,以便及时发现学生课间游戏中的不当行为,并进行引导,防范风险。 。

“多一双‘眼睛’,就意味着更有活力。” 吴尊民也持有同样的观点:“比如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引进‘银龄计划’的教师或老年社区志愿者作为课间辅导老师,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补贴,不仅可以避免增加教师的负担,也让老人发挥自己的闲才。”

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学校也需要积极主动,多动脑筋,多动脑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开发和优化课间活动空间,提高学生课间生活质量。

“上课时让孩子‘动’是指生活的流动,而不是剧烈运动。如果没有时间去操场,可以在楼梯拐角处放一缸金鱼和几只乌龟,卫生间窗台上放一盆花,或者在走廊墙上经常更新一些互动画,积极创造探索空间,让孩子处处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吴尊民说。

为孩子编写课间游戏手册,打造课堂内外的微景观和活动点,精心挑选安全、益智、有趣的玩具,召开班会,与学生共同制定“课间游戏公约”……某小学浙江的齐传鹏老师把十分钟课间休息当成一个项目,潜心经营:“以放松代替堵塞,以安全有趣的活动代替追逐、玩耍,保证充足的活动时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 ”。

“只有轻松、有呼吸的校园生活,才能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 吴尊民认为,这场关于“课间十分钟”的讨论,或许会引发整个校园生活的重构:“几十年前,上海育才中学段立培校长主导了一场‘大小班穿插’的教学改革: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设置为50分钟大班,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设置为30分钟小班,并设置大小班,相互穿插,把原来的小课间休息时间延长到15分钟,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落实,又让学生快乐、有节奏地学习,这种东拼西凑的课程安排并不是一种尝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