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一、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角度规划现代发展道路。
走向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世界各国、各民族追求的发展目标。 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避免的问题。 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来看,现代化与工业文明一同诞生,在实现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 在资本逻辑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中,自然是被征服的对象。 资本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利润,破坏自然环境,掠夺自然资源,将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矛盾不断激化,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生态观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而日益成熟。 比如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 1978年,“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写入宪法。 1983年,环境保护被确立为基本国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主张……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新路。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 围绕生态文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人类命运和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它深刻反思了西方现代化模式,提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 它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存自然。 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致力于实现生态与现代化的融合共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许多重要特点,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注重并举推进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这说明,我们努力实现的现代化,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为目标的现代化,蕴含着生态文明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超越了西方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观。 它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和生动体现,深刻把握了地球生态环境的独特性和承载能力。 能力的局限性、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的依赖以及人类非理性行为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有效地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打破了“现代化=西化”的神话。 在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其中之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生态文明”纳入已写入宪法。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规划更加完善。 ,更加系统,更加成熟。 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协调促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美丽中国。 我们要牢记“国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把握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障的辩证统一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银山。”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辅相成的。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能是是靠高水平保障来实现的。在整个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必须抓住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障。” 这些重要论述指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两者不是非此即彼或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和谐相处的。 共存并行,不冲突。
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障的辩证统一关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正确分析矛盾,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硬道理。 但发展必须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作为刚性约束。 大自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容量问题。 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高质量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实现高水平保障,需要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后盾。
坚持系统理念,是协调发展和保护问题的重要抓手。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行动指南。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增大、负担沉重的关键时期。 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关键时期。 也已经到了具备条件、有能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阶段。 问题窗口期。 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压力、根源性压力、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 生态环境稳定向好的发展基础还不牢固。 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 生态环境质量与民同心。 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和社会主义强国。 必须把系统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全过程,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等一系列关系,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级保护。
三、以绿色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想。” 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经济结构、消费方式问题。 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坚决放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放弃为了一时、局部经济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的错误做法,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绿色。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力度、成效全面加强。 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大幅减少。 能源消费年均增长3%,支撑经济年均6%以上增长。 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面向未来,我们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工业、农业、服务业全链条各个环节,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努力构建市场化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制度安排,以节能减排、增效为目标,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实现生态价值良性转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坚决走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转型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 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和根本解决办法。 要强化绿色发展聚焦,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政策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市场体系,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机制和制度体系,形成面向全社会的体系。 共同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环境良性治理体系和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绿色转型之路。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障,在高水平保障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倡导绿色消费方式。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双赢的重要动力是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 要进一步引导社会认识绿色消费,不断完善绿色产品认证、受理和推广机制,将绿色理念融入消费领域和链条体系,使绿色消费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发展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选择。碳素产品成为市场主流; 引导和促进绿色产品消费,扩大绿色消费群体,充分释放绿色消费潜力和规模优势,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创造条件。 不断将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转化为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改善民生福祉。
开展绿色国际合作。 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第四项是“推动绿色发展” ”:“中国将继续深化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加大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支持力度,继续举办“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共建光伏产业对话交流机制和绿色低碳专家网络。 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全球协调、多主体参与、跨区域协同,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光明日报)
(作者:王英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德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