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9个城市长护险制度参保人数约1.7亿人
_______________
“阿姨,我是来照顾你的!” 11月的一天,老年护理员景栓民来到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街道张秀蓉家。 看到景栓民如约而至,93岁的张秀荣一脸高兴,赶紧让女儿郝淑媛扶他从床上坐起来。 “别着急,慢慢来。” 景栓民上前,小心翼翼地扶着张秀蓉坐到床边的椅子上,并快速给张秀蓉量体温、洗脸洗脚,并进行体能康复训练等个性化护理。
张秀蓉是一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加之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他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经常卧床不起。 郝淑媛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两年前,她母亲不小心摔倒,摔断了腿。 她变得沉默寡言了很长一段时间。 看着母亲的病情每况愈下,她心里十分着急。 然而,景栓民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局面。 “小静来了之后,老太太变得活跃了,爱说话、爱唱歌,时不时还被逗笑。但她变得开朗了,痴呆症状也有所缓解。”
景栓民是北京市石景山区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期护理保险”)护理员。 长期护理保险被称为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类社会保险之后的“第六种保险”。 是指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造成的长期失能,为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 2016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上海、广州、青岛等15个首批试点城市相继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2018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首次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小规模试点。 2020年9月,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扩大到49个城市。 新试点包括天津、福州、北京石景山区等地。 石景山区成为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区。
“从参保对象上看,将参加医疗保险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不包括学生和儿童)纳入参保范围;从覆盖范围上看,重点关注重度残疾人。” 石景山区医疗保障局局长李凤琴告诉中青报记者,石景山区通过居家护理、敬老院护理、居家护理三种方式,累计为4387名重度残疾人提供护理服务。疗养院的上门护理。
张秀荣就是其中之一。 2021年,张秀蓉申请通过,已享受两年长期护理保险待遇。 保险费每年180元(单位或政府补贴90元),每月可享受12小时上门护理服务。 您可以从日常护理、治疗护理、风险防范、功能维护四大类共计32项服务中进行选择。 此外,每月还提供家庭护理服务补贴1044元,总体福利水平每月近3000元。
李凤琴介绍,截至今年10月,石景山区已有42.8万人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服务机构78个,上门护理人员500余人。 2021年至2022年,石景山区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总收入约1.5亿元,支出1.2亿元,实现收支平衡。
居家养老和现金补贴减轻失能老人家庭负担
景栓民对母亲的无微不至的照顾,郝淑媛都看到了。 朝夕相处,景栓民已经“与其说是亲人,不如说是亲人”。 有一次,母亲出现上火、排便困难时,景栓民戴上手套,用开塞露直接“拿捏”母亲,从里到外为老人清洗、换衣服。 景栓敏不怕脏、不怕苦,她对妈妈的细心照顾让郝淑媛感动,“这是我们小孩子都做不到的,太感谢了!”
景栓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张秀荣的情景。 他热情地与老人打招呼、聊天,但没有得到回应。 这种僵局持续了几个月。 看到这位患有老年痴呆症、郁郁寡欢的老人,景栓民虽然担心,但并没有气馁。 每周家访时,她都细心、耐心地照顾老人,帮助老人恢复身体机能,还不时为老人演奏歌曲。
有一次,给一位老人擦完身体后,老人突然说了句“谢谢”,这让景栓民很惊讶。 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的互动更加频繁。 老人愿意表达自己的需求,景栓民也更知道如何更好地照顾老人。 有时景栓民会教老人唱京剧。 过了好久,老人才能唱完整的一段。 这让她很高兴:“我很高兴看到姑姑越来越好,就像我的妈妈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她产生了感情。”
洗澡、喂食、康复练习……景栓民的动作熟练、敏捷。 经过两年的精心护理,张秀蓉的健康水平明显改善。 看着母亲的气色越来越好,郝淑媛渐渐释然了。 她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除了照顾母亲,景栓敏每次到家还教她很多基础护理知识。 “我的父母去世得早,面对这些老人就像面对我的父母。” 从事长期护理保险护理员工作三年的景栓民,希望用服务和关爱帮助更多失能老人。
“这项惠民政策很好,对老年人来说是个好消息。老年人的尿布费用相当高,长期护理保险每月补贴1044元,可以大大减轻经济负担。护理人员的素质也很好。” 郝淑媛说,她感受到了长期护理保险给生活带来的直观变化:护理压力减轻了,经济负担减轻了,母亲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如今,当得知亲友家里有残疾人时,郝淑媛都会热心联系家人,分享长期护理保险的申请方法,希望帮助他们改善“一个人一个人”的困境。残疾,整个家庭失去平衡”。
9个长期护理保险办理窗口方便市民“就近办理”
64岁的王先生也是石景山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受益人。 31岁时,一场意外导致他截瘫、大小便失禁,身上还挂着一个尿袋。 他完全依靠轮椅出行,需要24小时护理。 为王先生擦身、翻身、拍背、换尿袋……33年来,妻子刘女士从未离开过他,日复一日地精心照顾着他。
“什么是长期护理保险?它可以帮助我的妻子吗?” 有一次,刘女士从社区居委会了解到了长期护理保险。 她得知,如果妻子通过了伤残评估,就可以享受护理服务和财政补贴,所以她想尝试一下。 抱着试试的心态,她找到了家附近政务服务大厅的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窗口。
听完窗口工作人员详细介绍长期护理保险的申请条件和流程后,刘女士仔细填写了申请材料。 令她高兴的是,没过多久,残疾评估人员就上门评估情况。 通过伤残评估,妻子成为长期护理保险对象,护理机构为王先生制定了个性化护理服务。
如今,石景山区9个街道政务服务大厅设立长期护理保险办理服务窗口,方便社区群众就近办理长期护理保险业务,打通长期护理保险“最后一公里”。护理保险业务处理,使残疾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更及时的响应。
“忙碌了几十年,终于可以休息一下,喘口气了。” 近年来,长期护理保险的护理人员每周都会来照顾丈夫,刘女士非常感激。 原本身体虚弱的妻子一感冒发烧就得去医院,医药费让家里雪上加霜。 如今,长期护理保险不仅缓解了刘女士的疲劳,让丈夫得到专门的上门护理,每月1044元的补贴也让老两口感觉肩上的经济负担减轻了很多。
“这么多人关心我,我感觉很开放、很满足。以前我很沮丧,但现在我很快乐。” 王先生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长期护理保险就像为他与外界架起了一座桥梁。 他希望未来长期护理保险能够在北京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帮助更多的残疾人。
长期护理保险创新发展温暖更多残疾人家庭
“石景山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来,指导各机构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及重度残疾人家属进行业务知识学习、护理技能培训和考核500余场,学员人数突破7000人。” 李凤琴表示,石景山区医保局签约两家商业保险机构,发挥优势,高效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审核、护理人员培训、护理服务监管、电子档案管理等工作。 通过日常指导、半年督导、全年考核等方式进行全流程监督检查。 。
“如果住在试点社区附近,愿意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可以参加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就可以为老人提供服务。” 李凤琴介绍,石景山区医保局创新了“邻里互助”护理服务新模式。 鼓励试点地区邻里为重度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提高居家和社区服务可及性。 目前,辖区已有4名居民接受了专业培训,为小区重度残疾人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石景山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来,进展顺利,但仍存在试点区域局限性、监管难度大、政策宣传有待完善等不足。” 李凤琴表示,下一步,石景山区医保局将探索建立有特色的护理服务培训基地,促进人才培养; 探索引入家庭医生团队参与残疾评估并提供医疗护理,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增强护理服务的安全性; 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监管制度,最大限度提高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使用效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