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人的测试,误导民众!问界M7或是病根
事实上,虽然本次冬季测试的结果受到具体测试条件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赛勒斯M7排在最后,恐怕更大程度上是必然的。
此前,文杰M7在重要碰撞安全测试中表现不佳。 此外,同为赛勒斯生产、“豪华含量”较低的SF5车型和蓝电品牌销量惨淡,也印证了赛勒斯自身薄弱的产品实力和产品品质。
更重要的是,华为光环和低价带来的文杰M7热销,后续可持续性值得怀疑。 一方面,以价换量,使得大力士在经历了多年的巨额亏损后,财务状况更加恶化; 另一方面,随着“智杰”等后续几个品牌的推出,文杰在华为中的话语权只降不增。
与华为的“旱涝保收”相比,Thalys最终可能会面临利润损失、销量损失的困境。
第三方评测屡屡表现不佳,我们自己的产品薄弱还是问题的根源。
近日,车神迪奥冬季测试选取了比亚迪、长城、理想、吉利、赛力士文杰等近20款不同车型,从智能辅助驾驶、动力损耗燃油等维度对车辆进行冰雪极寒条件下的测试。消耗和纯电动电池寿命。 条件下的可靠性。
针对文杰M7续航达标率在所有测试机型中排名垫底的事实,余承东和AITO文杰官方均以“测试条件不够客观”为相似理由,对测试结果提出强烈反对。 。
不过,受具体测试条件的影响,本次冬季测试的结果虽然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文杰M7排在最后的事实恐怕更大程度上是必然的。
去年11月,第三方权威机构中保研发布了立达L9、小鹏P5、文杰M7等一批新势力热门车型的安全测试结果。
在“驾驶员侧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中,文杰M7的A柱疑似变形,本项目车辆结构及乘客舱上部侵入等级均为A级,低于理想的L9和领克09等型号的G评级。 AITO产业的质量尤其是安全一度受到严重质疑。
事实上,如果淡化甚至淡化“华为光环”,Cyrus的产品实力或许会更真实地展现出来。
2021年4月,赛勒斯与华为联合打造的SF5正式上线。 在“华为智选”理念的推动下,Cyrus SF5一度经历了一波增长。
然而,在经历了短暂的热度之后,赛勒斯SF5的月销量在2022年突然跌至个位数,甚至连续几个月销量为0。 全年累计销量仅为51辆。
今年,在AITO的询价和华为的带动下,赛勒斯SF5的销量有所提升,但也只是昙花一现,人气消退得更快。
2023年3月,赛勒斯在与华为合作的同时,推出了新品牌“Blue Electric”,并推出了旗下首款定位中型混合动力SUV的车型E5。
虽然蓝动力E5依然搭载HUAWEI Hicar 3.0车机系统,但由于没有加入“华为智选”系列,也没有走AITO渠道,所以被认为是一款竞品。 而是在小康、风光等线下门店有售。 李斯“去华为”的重大尝试。
但这次尝试无疑是失败的。 今年4月,蓝动力E5上市首月销量仅为483台。 5月份,环比有所下降。 直到9月份,才因华为的影响而小幅反弹。 但最新月销量仍不足1000台。
不难看出,无论是品牌力还是产品力,赛勒斯都无法获得市场认可。 华为对赛勒斯的销量影响巨大。 然而,即使是最“奢华”的国际品牌,其热销能否持续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财务与信誉双双承压,谨防利润再次流失
今年11月,赛力斯销量达到20318辆,同比增长145.92%。 其中,新M7交付15242辆,占比75%。
文杰M7突然火爆的背后,低廉的定价和华为余承东的支持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与起售价31.98万元的老款M7相比,新款M7在底盘、空间设计布局、智能驾驶等方面均进行了升级,最低起售价降至24.98万元。 而且这个价格也进入了市场定位较低的M5的价格区间。
受M7“降维攻击”影响,M5月销量从今年最高的4000多台下降到了1000多台。 但也正是较低的定价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但以价换量的成本却是巨大的利润,这对于连续几年亏损、累计亏损超过百亿的大力士来说,无疑是更大的压力。 如何尽快摆脱亏本盈利、销量越多亏损越多的困境,是塞利斯迫切需要解决的较为棘手的问题。
此外,华为的“帮助”努力可能无法持续。
11月28日,华为智选与奇瑞“智杰”联合品牌首款车型S7正式发布。 这也是新鸿蒙智能的首款汽车。 据发布会透露的信息,智捷S7的预订量已突破2万台。
此前,余承东还在广州车展上表示,继文杰、智杰之后,华为将有两个“部门”,一个来自北汽,一个来自江淮。
不难想象,随着智杰等几款“世界”机型的陆续推出,文杰在华为的话语权只会被稀释和削弱。
值得一提的是,Cyrus终端销售基本依靠华为线下门店。 智选模式下,华为与OEM的分成为10%,其中2%为华为技术授权费,8%为渠道分销费用。
2022年,赛勒斯销售费用将达到48.20亿元,同比增长277%,远超营收和其他期间费用的增速,而巨额销售费用基本流向华为。
相比华为的“旱涝保收”,如果不能有效提升产品力和产品质量,赛勒斯最终可能会面临利润损失、销量损失的局面。
股市回暖,先开户抄底买股票! 智能定投、条件委托、个股雷达……给你>>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