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金融机构探索“党建+金融”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国务院《关于促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工作》(以下简称《意见》)日前印发明确提出,有助于有效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措施包括: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保护、城乡融合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强粮食生产各方面和各类主体的金融保障;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拓宽涉农主体融资渠道;等一会。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
村户提供金融服务,首先要依靠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包括基础金融服务和信用体系建设两个关键内容。
近年来,我国县乡两级基本金融服务发展迅速。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统计,全国银行机构网点已覆盖97.9%的乡镇,乡镇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户。
以基本金融服务为“基础”,稳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准确的信贷是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关键,而准确信贷的难点在于如何有效获取农民信息,如何评估信用等级,如何确定贷款的金额和价格。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难题。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银行与地方政府特别是行政村合作,前者充分发挥资金和专业知识优势,后者充分发挥熟悉和熟悉的优势,两者在信息获取上相辅相成, 信用评级、贷后管理等,并形成合力。
目前,多家金融机构正在探索“党建+金融”模式。湖南浏阳农商银行与当地政府联合开展“党建领导村干部行动”,选派金融村干部落户当地行政村,银行职工下岗一线,通过村办、全覆盖走访等方式,将金融服务推向现场。
中国农业银行近期还推出了“党建+金融+科技”信用村信用用户综合服务平台。借助该平台,村委会可以通过在线渠道申请信用村评估和推荐客户。银行将能够更准确地获取客户,并监控和管理信贷村的有效性。目前,中国农业银行海南省分行共建立“党建+信用村”1030户,累计投入信贷村农户贷款44亿元,惠及农户4.6万户。
建立农村信用体系还有另一种有益途径——农村善治。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目前,工商银行已与山西临汾、成都、四川、密云、北京等地的农业农村局、政府部门合作,打造了“乡镇风情积分管理平台”,提供“积分申领、审批、宣传、交流、对账”等全流程服务。“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乡村治理积分制'的实施效率,还有助于银行通过积分数据建立农民和农村地区的信用画像,精准触达优质信用村和信用用户,为其提供信贷支持。”“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二是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层次清晰、优势互补、竞争合作的银行机构服务格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说,其中,农村中小银行网点多、分布广,是离农民最近的金融机构。目前,全国共有农村中小银行3862家,其中县城70%以上,营业网点近8万家。“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将带领中小农村银行深入践行'金融为民'理念,聚焦'农业、农村、农村'领域急难问题,充分发挥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该负责人说。
匹配农村产业发展特点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意见》提出,要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保护、城乡融合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金融服务要符合行业特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零售业务总监梁世东表示,“农村地区有很多特色产业,比如江西的马家玉、广东的橘皮,但这些产业各有特色,信贷需求不同,贷款金额、期限和还款方式也不同。
为此,邮储银行坚持“一业一计”的原则,制定不同的产品要素进行行业匹配,并根据客户资金结算和经营周期的特点,拓宽抵押物和质押物的范围。截至2023年9月末,全行累计投资产业贷款超1000亿元,余额较上年末增加820多亿元,服务工业经营主体近20万家。
对于一些农民来说,金融产品仍然是他们不了解的领域。为了适应农村家庭的这一特点,一些商业银行从坐拥商人转变为商人,主动上门授信。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动授信并不容易,有赖于银行对信用信息数据的积累和准确识别风险的能力。
“从逻辑上看,主动授信要深入挖掘多维度数据的价值,形成精细化的客户群体画像,有了这个画像,银行就可以选择资质好、有信贷需求的客户,实现远程触达、二次审批、二次贷款,客户体验也更好。”梁世东说。截至2023年9月底,邮储银行累计发放活跃信贷额达2350亿元,贷款余额超过1180亿元,不良率低于0.5%。
对于一些涉及范围广、跨度大的工业项目,综合金融服务变得越来越重要和必要。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素有“贵州第一山”之称,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区配套服务设施项目资金需求量大,资金缺口突出。”“中国工商银行贵州铜仁支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何解决?创新融资渠道非常重要。中国工商银行贵州铜仁分行尝试以“资本+基金+银团融资”的形式为该项目提供支持。一方面,解决项目的前期资金问题。该行配合基金公司开展调查,从金融专业知识角度为基金公司提供尽职调查材料,最终从文旅基金获得2.2亿元。另一方面,保证了后续信贷资金的顺利投入。工商银行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共同牵头组织项目银团,协调各银行审批速度,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发放贷款4.5亿元,进一步提升了梵净山景区的运营接待能力。
“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探索农村产业金融服务模式,积极支持农村产业链、回收链、价值链全面升级。”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刘家旺表示,未来,中国农业银行将通过产品创新、模式优化、多方联动等方式,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与金融服务的协同耦合,支撑产业链主体留县、农民增值收入。
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粮食安全是“国家的大事”。《意见》提出,要加大对粮食生产各环节、各主体的金融保障力度;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拓宽涉农主体融资渠道,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经营权、集体经营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抵押贷款;等一会。
“目前,全国秋粮收获已完成一半以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高度重视粮食收购资金的供给。”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政策性银行监管相关负责人韩兵表示,9月,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粮储局等相关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23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上述通知精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安排信贷资金1800亿元支持秋粮收购,比2022年同期增加100亿元,并将根据采购情况随时增加。“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关注金融机构对粮食部门的信贷配置,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粮食采购资金作为资金供给主渠道的作用,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韩冰说。
除了粮食收购,高标准农田建设也将成为金融机构关注的重点。在吉林省松原市迁安县让子镇海子村,大面积的盐碱地变成了连绵不断的稻田。据国家开发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累计向松原盐碱地改造项目贷款3.6亿元,预计年底新增耕地1468公顷。项目整体建成后,预计耕地增容15万亩,粮食增产1亿斤,农民增收1.3亿元。
“下一步,开发银行将继续发挥发展性金融作用,聚焦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和优缺点,用好农田建设专项贷款,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坚持惠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该负责人表示,截至2023年9月中旬,开发银行累计发放农田建设贷款245亿元,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425万亩,其中2023年发放53亿元,重点支持吉林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地基础设施转型升级。 江苏、四川、广西、宁夏等省市。
中国农业银行重点关注种子和耕地,帮助巩固国家粮食安全基础。“金融机构要全面实施'储粮在地、储粮在科技'战略,为扩大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出更多财政贡献。”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刘家旺表示,中国农业银行将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种业振兴、农业科技等重点领域,推出专项金融项目,为“农田到餐桌”粮食全产业链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经济日报记者郭子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