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世俊:技校生在飞机制造业能创新吗?
技校学生能否在飞机制造行业创新? 优质产品和废品有什么区别?
大家好,我是中国产业网评论员秦世军。 我代表中国工人阶级说话。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创新。
在制造飞机零件时,质量与废品之间的距离仅为 0.01 毫米。 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如此接近创新。
我刚进工厂当铣工时,靠的就是“偷别人的技术”。 为什么是这样? 主要原因是我是一名技校学生。 与车间里的大学生相比,我的基础确实很薄弱。 历代大师都瞧不起我,无人教我。 那时我就偷偷学习,坚持学习。 老师傅们看到我的顽强,对我刮目相看,主动教导我,我就如愿以偿地成了徒弟。
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经常给自己“发福利”,努力学习。 慢慢地,我的技术越来越好了。 当我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我开始尝试创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当我创新攻关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一名技校学生,或者是一线工人,自己不擅长。 我想的是如何克服困难,做好工作,为国家做出贡献。 我一定能做到!
我的第一个创新就是基于这个信念。 当时,我们想在飞机主起落架的外筒上加工腹板,但由于它没有数字模型,因此无法编程。 我们只能手动操作,导致不断的返工。 我特别想解决这个问题。
那时候我的想法和大家完全不一样。 我的想法是“反其道而行之”。 首先选取点,将收集到的点组装成程序,然后一次切割成型。 没想到,这样的思维转变,让我们的生产效率提高了8倍以上,零件一次性检验合格率达到了100%!
这让我认识到,在创新赛道上,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有技术和能力说话。 此后,我大胆创新,实施了1000多项技术创新和小改革,每一项都让我有成就感。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创新无所谓“原创”,只要能为国家做出贡献,国家就会全力支持。 我们已经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无论是大公司、大科学家、小企业,还是一线工人,都可以走上创新赛道,相互竞争。
科技在不断更新,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只有与创新“零距离”,才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